游客
题文

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堂皇的建筑。殿高二十八米,宽十一间,进深五间,共五十五间。有盈米大柱八十六根,气魄雄浑稳重。殿内居中是一座两米高的小平台,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座顶正中的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天花板绘龙戏珠图案,两旁耸立蟠龙金柱,座后是精美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太和殿是明、清两朝举行大典的地方,新皇帝登极,颁发重要诏书,以及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发布新进士黄榜,都在这里举行庆祝仪式。当皇帝升座时,殿前陈列的鹤、鼎、炉都升起袅袅香烟,缭绕殿宇。殿廊下的金钟、玉馨和笙、箫、琴齐鸣,跪在丹犀和广场的文武百官三呼万岁,充满了肃穆的气氛。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百度·百科》

材料二 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在实践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丘吉尔概括说: “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长方形的会议厅则摆明了对抗的架势,从空间上区分出了左派和右派。现代民主不再是通过等级高低来解决纷争,而是通过各个派系对抗与辩论来寻求共识。
——(美) 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三 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自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四 历史和现实证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适用的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实行什么样的政治模式,绝不是人们主观设定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特定的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民网:《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出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在政治制度上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试结合美国宪法说明材料三观点的正确性。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6年李鸿章访俄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评论对李鸿章的印象时说:“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材料二:1901年12月26日,即李鸿章死后50天,梁启超便写出《李鸿章传》。书中把李鸿章放在近代“国民国家”的政治理念下进行评判,指出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体之本原”。
请回答:
(1)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中维特的观点。(9分)
(2)梁启超如此评价李鸿章的出发点是什么?(6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
材料二:1898年春,维新派人士集中于湖南,由“南学会”、时务学堂和《湘报》的核心人物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16人为董事,在长沙发起“湖南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参加和捐助者十分踊跃,不缠足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除旧布新”的主要举措,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响。(6分)
(2)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为什么?(9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材料二:从宏观历史来看当人们津津乐道两个世纪以来的无数发明创造时,当人们享受着计算机、Internet、移动电话、飞机、汽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两个世纪也是血与火的世纪,而且我们同时享受着被污染的空气、水、阳光(紫外线增强)。前者固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后者也是市场经济的孪生儿。展望21世纪,核战争的阴云是否真的已经消散,资源枯竭的危险是否真的已经被技术克服,环境污染能否靠拍卖污染权来治理,都还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能自动带来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十分危险的。
——韩德强:《市场是什么》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唐、宋时期市场格局有何显著不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明清时期在市场发展方面出现怎样的新变化?
(2)“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3)以世界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说明不能“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为补市场之不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市场经济。

(12分)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材料三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材料四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例说明。
(4)据材料四,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美国推行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5)综合上述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