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材料二:从宏观历史来看当人们津津乐道两个世纪以来的无数发明创造时,当人们享受着计算机、Internet、移动电话、飞机、汽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两个世纪也是血与火的世纪,而且我们同时享受着被污染的空气、水、阳光(紫外线增强)。前者固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后者也是市场经济的孪生儿。展望21世纪,核战争的阴云是否真的已经消散,资源枯竭的危险是否真的已经被技术克服,环境污染能否靠拍卖污染权来治理,都还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能自动带来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十分危险的。
——韩德强:《市场是什么》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唐、宋时期市场格局有何显著不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明清时期在市场发展方面出现怎样的新变化?
(2)“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3)以世界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说明不能“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为补市场之不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市场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请回答:
(1)分别指出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
(2)概括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开始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
(3)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化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经验
——摘自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 ![]() 国家类型 |
1970年 |
1992年 |
32个发展中国家 |
108美元 |
297美元 |
21个发达国家 |
3129美元 |
22185美元 |
——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3)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997年,江泽民在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时强调指出,悠久的传统友谊,相似的历史遭遇,维护和平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互信、友好合作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基础。
(1)根据中国古代相关史实,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悠久的传统友谊”。(6分)
(2)近代以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有什么“相似的历史遭遇”?(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为了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作了哪些共同的努力?(7分)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政治局势、经济实力、民族解放运动方面发展变化的有关史实,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并结合30年代的有关史实,从其自身内部矛盾方面分析这一体系最终崩溃的必然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美国记者坦率地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材料二:1959年9月,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最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两天的会谈,会谈公报中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美国)总统一致认为,这些会谈对于澄清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都是有益处的。……一切没有解决的国际问题都不应当通过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谈判来解决”。会议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一般认为,他的美国之行未产生什么实际效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印象。
材料三: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国家 |
1955年 |
1960年 |
1965年 |
1970年 |
1975年 |
美国 |
3973 |
5035 |
6834 |
9778 |
15057 |
苏联 |
1530 |
2280 |
3290 |
5160 |
8660 |
材料四:1964年上台的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争;既准备打有限核战争,也准备打局部常规战争;强调“进攻性”和“先发制人”、“突然打击”。
材料五:美国和苏联1968年、1978年在战略核武器和常规武装力量方面比较表
国家 |
年份 |
洲际导弹 |
潜艇 发射导弹 |
战略 轰炸机 |
核弹头 |
美国 |
1968年 |
1054枚 |
656枚 |
545架 |
4300枚 |
1978年 |
1054枚 |
656枚 |
432架 |
11000枚 |
|
苏联 |
1968年 |
858枚 |
121枚 |
155架 |
1300枚 |
1978年 |
1400枚 |
1015枚 |
135架 |
4500枚 |
国家 |
年份 |
现役 武装部队 |
坦克 |
战术飞机 |
水面舰艇 |
美国 |
1968年 |
350万人 |
8500辆 |
5100架 |
360艘 |
1978年 |
210万人 |
10500辆 |
4500架 |
172艘 |
|
苏联 |
1968年 |
340万人 |
32400辆 |
4000架 |
320艘 |
1978年 |
440万人 |
50000辆 |
4600架 |
240艘 |
材料六: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创造和保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为此,提出对外战略的“新思维”,认为在核时代“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者”。1985、1986、1987年,戈氏与里根三次会晤,并于1987年12月8日在美国白宫的东厅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它是出现核武器以来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
结合材料回答:
(1)赫鲁晓夫时期与斯大林时期相比,对外战略上有何重大变化?
(2)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赫鲁晓夫时期相比,对外战略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五,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3)70年代,美国对外战略有何变化?原因有哪些?
(4)80年代中期苏联战略有何重大变化?变化的客观原因何在?
(5)上述材料中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