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世界近代任何一个大国崛起,都必须依靠海洋。中国海洋形势非常严峻,但国民的海洋意识却相对薄弱。中国要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处理国内和国际海洋事务,就需要所有国民来关注海洋。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把他的美洲航海日志记入编年史,以便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查阅。这篇日志开始于哥伦布在圣萨尔瓦多岛登陆后的第九天。内容节选如下:
1492年,10月21日,星期日。10点钟,我们到达了这个岛的一个海角,匆匆吃了一顿饭之后,我上了岸,发现除了一栋空无一人的房子之外,这里没有人烟的迹象。我们相信房子的主人由于我们的到来深感恐惧,弃家而逃,因为房子里面生活用具样样俱全。我下令不许动房子里的东西,然后带着我的船长们和一些船员去视察岛屿全境。这座岛屿比其他的岛屿更加美丽富饶。到处是高大茂盛的小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阴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月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鹦鹉连天空都能遮没。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但我确认它们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保存了这些树和植物的标本。我还发现了芦荟树,并决定明天带十昆多(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上船,因为有人告诉我这种树很值钱。在寻找饮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在距离停船处半里格(长度单位)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当地人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发现我们就弃家逃走,还把值钱的东西都带到了山里。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任何他们留下的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不久我们就看到几个当地人向我们走过来,其中有一个接近了我们,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他很高兴。作为交换,我们向他要一些水。当我回到船上时,那些当地人已经带着装满水的葫芦来到了岸边,而且表现得很高兴。我下令再给他们一些玻璃珠,他们答应第二天再来。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将船上的水桶装满水,如果天气许可,就马上离开,绕岛航行,直到我找到这里的国王。因为我听说他拥有很多黄金,所以想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之后我打算向另外一个很大的岛屿进发,根据船上的印第安人提供的信息,我相信这个岛就是西潘哥岛。那些印第安人称这个岛为寇芭岛,说那里有很多大船和海员。还有一个岛屿他们称为波西亚岛,据说这个岛也很大。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查,并且根据是否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个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
材料二 葡人经营的太平洋西部半环贸易网,以澳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多条贸易线,干支交错,襟带相连。首先,从澳门向西,经中南半岛的暹罗北大年港和苏门答腊要港八昔、马六甲地区,或横穿克拉地峡,入印度古里、柯钦、果阿等口岸,再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里斯本。这是一条贯通欧亚的主干线,也是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承继和延续。而它北上又有多条支道可与亚洲内陆相连,形成海陆转输联运之势。……总之,这条主干道从东到西连接的南中国海、北部湾、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是古代海上丝路必经之地,发展得完善而成熟。     
----纪宗安《十六世纪以来澳门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网中的作用与地位》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四:环球时报南海专刊:“5月13日(2009年)是有关沿海国家向联合国提交200海里以外大陆架资料的最后期限。 如何面对越南、菲律宾等国对中国南海岛礁的侵占,千年来海洋观念的单薄,都成了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崛起已离不开海洋,中国经营海洋更离不开南海。”
(1)哥伦布选择送回西班牙的“样本”,最大的初衷是什么?
(2)就哥伦布写作的目的而言,他在证明自己探险活动的价值方面做得如何?
(3)在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并变迁为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澳门的地位凸显。请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材料二说出澳门地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用具体事例说明“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5)结合材料四和所了解的知识,谈谈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南海的中国领土被周边国家屡屡蚕食的原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拉斐尔《圣母与圣子》图二《论法的精神》图三中世纪圣母像
回答(1)拉斐尔《圣母与圣子》反映的是什么题材的绘画?从作品的名字和画中的内容看,此时的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对比图一和图三两幅艺术作品的不同,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论法的精神》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这种主张有何具体实践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哪些相同点?

材料一、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引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二、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判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不能不有许多顾忌。
──引自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材料三、我们党当前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站在自卫立场上,粉碎国民党进攻,保卫解放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
──引自毛泽东1945年11月7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
材料四、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在下列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这些条件是:(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引自1949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言论是指什么时期的事?
(2)据材料二说明,既然毛泽东说“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仍要如材料一那样让步?
(3)材料二中毛泽东说“蒋介石不能不有许多顾忌”,是指哪些“顾忌”?
(4)材料三中毛泽东为什么仍说要“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
(5)材料四中毛泽东的出发点和目的何在?
(6)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中毛泽东的言论证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由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形成各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的时间,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目的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只不过是坦率地承认,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者是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资料二:尼克松说:“……二、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某个我们认为其自下而上关系美国安全的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担起保证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符合我们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以帮助。”
——尼克松在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被分别称为“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根据材料分析归纳两者推行的外交政策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2)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演变,是否说明美国放弃了霸权政策?分析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