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
| A.火耕 | B.刀耕 | C.石器锄耕 | D.铁犁牛耕 |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这段史料表明()
| A.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
| B.共产党放弃对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权 |
| C.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彻底弥合 |
| D.共产党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
图照片反映的是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示威游行,一名女大学生正在进行演讲,她演讲的核心内容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 C.“和平、民主、建国” |
| D.“打倒军阀,统一中国” |
“天上星星颗颗明,地上穷人数不清;要想过上好光景,跟上红军闹革命”。这是一首川陕地区的民歌,对于这首民歌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②反映出底层民众对红军的认同与支持③强化了贫苦群众的革命精神,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④红军推行土地改革,得到广大根据地农民的拥护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这是某次战争战前的誓师词中的一部分:“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这次战争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 B.国共对峙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场游行很快引起公众愤懑情绪的爆发、民族主义的宣泄、对西方的深深失望及对‘卖国的’北洋政府的强烈谴责”。和“这场游行”相联系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 B.护国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