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 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
|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
|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
|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
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
| 鸦片战争前 |
5 000(年平均值) |
5 000(年平均值) |
||||
| 1845年 |
8 010 |
13 220 |
||||
| 1851年 |
9 919 |
23 040 |
||||
| 1853年 |
10 122 |
62 896
|
在洋务运动期间有一种观点:只要中国富强,外敌自敛手,中国自然获得民族独立。到了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浪潮,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实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 B.中国的富强梦想遭到列强的破坏 |
| C.中国没有真正获得民族独立,没有富强的基础 |
| D.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缺陷 |
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知名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D.军阀间割据混战 |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客观上所起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 A.使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 B.提供了市场劳动力和技术条件 |
| C.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 D.刺激官僚、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
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