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力 D.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故称之为“布衣将相”,当时 “布”的主要材料是()

A.绸 B.麻 C.棉 D.绢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3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对此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工业抬头的机遇短暂,南北方矿业开采均用土法
B.土法开采金属矿,是南方金属矿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C.一战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举步维艰
D.北方的煤矿,在一战后有的仍能坚持发展

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的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对上述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罗马调整相关法律条文的初衷是缓和社会矛盾 ②法律的调整实现了罗马贵族与平民权利的平等 ③法律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平民的要求 ④法律的调整反映出维护社会成员的平等是罗马法的重要社会功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训术》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统治加强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生产工具的进步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