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自然资源被发现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
| C.《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 D.工业革命的需要 |
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一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一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 B.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
| C.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
加尔文宣称,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家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由此可知,加尔文在实质上()
| A.否定了宗教的作用 | B.否定了教皇的作用 |
| C.否定了个人的奋斗 | D.否定了改革的力量 |
世界名作《最后的晚餐》、《大卫》、《摩西》、《西斯廷圣母》等,都以宗教人物为题材,但与传统的宗教作品又有极大的不同,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
| A.反对宗教 | B.鼓吹享乐 |
| C.倡导民主 | D.表现人性 |
柏拉图曾经说过一句话:“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这种阐释蕴含的观点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知识即美德 |
| C.认识你自己 | D.人人生而平等 |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
|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