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饮茶、抽烟是人们重要的消闲方式,中国也是世界上茶叶和烟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人好饮之(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唐玄宗年号)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学禅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材料二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材料三 楚人陆鸿渐(陆羽)为《茶论》(即《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以上材料皆摘自封演(唐)《封氏闻见记》
材料四 明万历三年(1575年),漳州商人从吕宋(今菲律宾群岛)把烟种带回月港(今龙海县海澄镇)后,因烟草有“避瘴气,毒头虱”之功用,且吸后容易上瘾,于是一时被传为良药而广为种植。
材料五 《南靖县志》(乾隆版)载:“其近地之高者,种吉贝、烟草、地瓜”。《龙溪县志》(乾隆版)载:“惟种烟草,其获利倍,故多五谷之地以与之”。
材料六 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是明代中后期从海外引进的重要的作物,这些作物原产美洲。新大陆发现后,它们从不同的途径陆续分布于全球,导致引种地区人们食物构成的一场场革命和生活乃至消闲方式的重大变迁。
材料七  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之后,饮茶在英国宫廷时兴,……早先,享用茶叶的特权只属于王公和贵族,在地区分布上,也是集中在首府。18世纪初叶,茶叶开始进入中产阶级享用的物品范围,并开始向大众饮品过渡……据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717年,在英国对华贸易中“茶叶已开始取代丝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18世纪中叶,茶叶已经从奢侈嗜好品变成英国各个社会阶层都要饮用的日用消费品,……英国人成了一个饮茶的民族。
——材料六、七均摘自《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为考察中心》
材料八 在横过大西洋或是绕过好望角行使的船舶上,所运的货物不是为宫廷或教堂而是为小巷和农户而预定,……为穷人从印度运来茶叶比为富人从爪哇运来胡椒要获利更多。                                ——摘自《近代工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代饮茶风气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四、五,分析烟草在我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作物引种中国后,给明清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4)根据材料七,概括饮茶习惯在英国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经济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每个法国人每天都在他的财产、人身、福利或自尊方面受到某种旧法律、某种旧政治惯例、某些旧权力参与的妨碍,而他看不到任何他本人能采用的医治这种特殊疾病的药方。似乎要么全盘忍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原因。
(2)卢梭为“医治这种特殊疾病”而开出的“药方”是什么?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1)王安石的“美梦”是什么?其实现梦想的条件有哪些?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为何“像泡影般破灭了”?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论
史实
1517 年爆发的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的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1871 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4)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跌宕起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华商
日商
实数
比重
实数
比重
1921
9482.2
75.9
1967.1
15.2
1931
15251.8
56.7
10851.1
40.3
1936
17294.6
44.2
19615.1
50.1


——丁昶贤《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工业设备、资本、产值的统计和估量》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19~1933年美国农业经济各项指数表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9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
材料三所谓国家干预经济,一般说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及影响。其表现方式可有多种类型,可以采取经济的手段,也可以采取行政的手段,甚至外交、军事等政治方面的措施以达到事先预定的目的。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在20世纪30年代“干预经济”的结局。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千米,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4分)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