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某校高二(1)班召开“魅力世博会与活力新辽宁”主题班会,同学们交流了各自搜集的材料,展开讨论。
材料一: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隆重举行。中国国家馆全面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材料二:辽宁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参与上海世博会工作,成立“辽宁省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委员会”,形成了若干个备选的参博策划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大民众踊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
材料三:岫岩的玉、阜新的玛瑙、本溪的砚台等辽宁特产亮相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给辽宁的相关企业带来商机,能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材料四:东北大学3名学生作为志愿者,担任世博会福建馆中英文解说员。他们不仅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深刻理解辽宁馆的内涵和韵味,这样才能更好地介绍富有特色的关东文化,展示和谐美好的风貌,同时也彰显青年学生的时代风采。
(1)请你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为国家馆的解说员列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解说提纲。
(2)小周同学认为,参博方案向公众征求意见有利于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请你评析小周同学的观点。
(3)请你结合材料三,说明辽宁积极参与世博会对本地发展的经济意义。
(4)根据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你认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彰显时代风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那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的中国珠算与韩国泡菜、日本和食一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引起人们对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的反思。相比较韩国泡菜和日本和食,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可申遗项目可谓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但是我国在非遗项目的包装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上做得还很不到位,有人甚至借申遗大搞所谓的产业开发,破坏了中国“非遗”的形象。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才能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异彩?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嫦娥”工程是我国发射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它对引领中国科技和文化不断创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材料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两万亿元,今后还要断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春节期间,“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成了最“火”的公众话题。打开电视看家风,亲友聚会谈家风,论坛发帖晒家风……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迅速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和家教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更能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
(1)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继承家风文化?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