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也不清楚跑步会不会延长生命,实际上我也不在乎。
很显然,跑步使我的身体更加健康。可是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处吗?它有助于延长我的生命吗?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很荒谬的,检查结果氧容量最大值相当于28岁的青年人的氧容量证实了跑步确实使我受益。跑步使我保持了体重并且提高了我的心肺功能。正因为我从事跑步这项运动,才使得我的体质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
对于某些人来说,跑步确实延长了他们的寿命,但是对我并非如此。我认为与“情商”、“智商”或“财商”一样,也存在着“寿命商”,寿命商是天生的,我们只能使它减少却不可能令它增长。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寿命定值,这与我们体内核糖核酸的情况有关。如果体内细胞不能对分子活动做出及时的反应,那么疾病、衰老、死亡便会随之而来。我们能够加快这一过程,但是却不能阻止其发生。我们不应该总是局限于“长寿”的想法上,而是应该注重从现在起到我们死亡为止,这段时间内我们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上。
关于“跑步或者其他运动是否会改善我们的生命”这个问题,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跑步使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变得积极、强调行动,并且有助于培养我们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在我跑步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同时我还发现责任感影响到做出反应的能力。要关心我的身体,我就要“倾听他的声音”,“了解他的需要”。
在我与身体之间的对话中,我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健康。我渴望更多的训练、更严格的纪律以及更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努力成为乔治·伦纳德所说的“最佳运动员”。这时我所从事的运动,用伦纳德的话说,就是一种生命的极限运动。因此,能活多长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我之所以从事跑步运动,是因为更重要、更迫切、更有吸引力的原因。我们跑步、打网球、骑自行车、游泳、爬山、打猎或者骑马,都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罗洛梅的一个学生曾经对她说:“我只知道两件事情。一是我总有一天会死去,但不是现在;二即从现在到死亡之间我应该做些什么。而第二件事情才是我惟一关心的问题。”
西奥多·罗萨克认为,我们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原罪”而是“最初的辉煌”,即我们本身与神的相似性。他说:“我们一直没有达到我们能达到的层次,这简直就是我们的罪恶。”
对我来说,与用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情况的各种方式相比,关于锻炼的争论并不是很重要。诗人豪斯曼曾说过:“我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只有两个:一是我的大脑,另一个是我的心脏。”这两个部位出了毛病就会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要改善这种情况,就会使我们对生活的要求更高。
我们每个人在存在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取决于你属于亚里士多德学派(看重本身之外的规律),还是属于柏拉图学派(看重身体本身的规律)。是应该等待,还是应该按照你内心所告诉你的去行动呢?
我内心传达给我的信息十分明确:我跑步出于本能。后来体质教育“强迫”我们参加训练;再后来我们跑步则是因为权威公布的跑步的种种益处。但是我仍坚持跑步则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并且完全适合我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的动脉、心脏以及循环系统都得到了改善,但是那并不是我最关心的。我真正的目的是达到一种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并不是与疾病对立的那种状态,是一种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我真正的任务是达到我应该达到的层次;我真正的目标是发掘我“最初的辉煌”。
请你相信,我在为我的生命而奔跑。
(节选自美国乔治·希恩《跑步圣经》一书)
请通读全文,然后给这篇文章加一个标题。(要求:(1)从原文中选取句子加以提炼;(2)不超过9个字。)
你认为这篇文章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并作简要分析。
跑步本来是一种简单常见的锻炼方式,但是在作者笔下却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请结合文本说说这种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并请谈谈你对这种人生哲学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9分,每小题3分)
数字海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数字海洋,就是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实现海洋信息化。在科学家们看来,数字海洋是通过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地全面观测海洋,获取海量数据来构建一个虚拟的海洋世界。它能够将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要素数据变成人类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并通过对当前海洋景观的直接表达和对未来海洋场景的预测、预现,促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方式更趋合理。
数字海洋建设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包括空间观测,即利用各类遥感新技术,对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洋特性进行全面观测;海面观测,即由海面观测网对海洋实行全天候观测;海底观测,即由海底工作平台等智能终端组成海底观测网,对海洋深处的各种海洋要素数据进行精确而持续的采集。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使得这种立体观测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二是信息网格集成。数字海洋通过网格技术协同数据采集、集成信息处理、统一运行计算,使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合力工作,从而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海洋活动中的各种复杂计算,建立功能强大的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实现对海洋的深入精确认识。三是知识综合应用。不同用户对海洋信息的需求和应用不尽相同。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首先,海洋是一个变化复杂的整体,仅仅依靠海洋观测站等传统方式,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往住是有限的、滞后的,缺乏对海洋变化过程的了解。数字海洋的数据立体实时和持续采集,以及信息网格集成,使科学家能够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实现人类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以获取和控制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历来是沿海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数字海洋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能用来对项目的需求、效益、成本,以及对周边海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这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下列对“数字海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是运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持续地观测海洋,从而采集到的有关海洋世界的各种数据。
B.数字海洋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对海洋信息综合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虚拟海洋世界。
C.数字海洋拥有海洋化学、生物、物理等有关海洋世界的多种信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
D.数字海洋不仅可以直接反映现实的海洋世界,还可以根据有关需求预测未来海洋世界的状况。

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海洋之所以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现,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地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总有一朵花为你开放
叶延滨
都喜欢手上有一朵花,是别人送的。那一朵小花,也许是佳节的礼物,也许是你们之间的秘密,也许与别人都没有关系,只是你自己在山间小径漫步,信手从路旁的草坡上,摘下的一朵野菊,把它带进了你的房间,也就把山野的气味和色彩留在自己的身边。
不过,自己手上有一朵花的时间好像总是比别人手上有一朵花的时间少,因为“别人”有无数个,这是道数学题?不。是心理学的题目?也不。只是生活最真实的内容,只是我们忘记了安放它的位置。报上有这么一段文字:“姚明对他的朋友说:生活能选择吗?永远像现在这样,我羡慕你清闲,你羡慕我有钱。”也许不只是姚明和他的朋友有这种互相羡慕或是互相欣赏,遇到另外的情境,手上的花会长出刺,还会是互相妒忌。我们更多的不是面对姚明,因为爹妈没有给你这么一高大体魄当本钱,我们每个人更多的是面对身边的人,同事、同学、邻居以及各种圈子里的熟人。在这个时候,常常会因对方手上的“那朵花”而心生羡慕,甚至心生妒忌,心生不平之怨:老天爷,怎么好事都落在他的手上!
姚明对他朋友所说的话,是老实话,但不是什么真理和高论,因为那只是一枚硬币的一面。只看到这一面,就自然产生羡慕甚至妒忌之心。这句话换一个人来看,比方我,我就这么想:有钱的姚明,这下子没办法过我这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了,我得感谢老天让我能有如此清闲的一段时光!于是我拒绝让我的钱包去和NBA的钱包打比赛,我愉快地安排这段清闲,读几本好书,写几篇文章,包括这一篇正在写作的短文。
这短文就是从读到姚明的话引出,我觉得姚明可爱的坦白中也有一丝不完全清醒的坦率。不是手上那只篮球才是命运赐予的鲜花,上帝既然是公正而英明的,那么,他一定也在你我手上放有另一朵鲜花,也许我们眼睛盯着别人的手,而让自己的那一朵枯萎了。
我从这一段话,想到了关于鲜花和命运的故事。看了许多二战集中营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去知晓善恶,同时也让我思索命运。在集中营恶劣的现实生活中,囚徒被剥夺了一切,而党卫军则占有了一切:阳光、食物、水甚至清新的空气,这真是太不公平了,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公平都集中在这个叫集中营的地方。但是在活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人的内心里,在夜晚的梦里,却是另外的两种境遇。囚徒“拥有”希望和明天,这明天和希望是维系他们生命的最好礼物,梦里会有蓝天、草地、鲜花和解放者带来的阳光下的自由呼吸!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得到!而党卫军的噩梦,是绞架,是审判厅,是无休无止的追捕,只要他们活到战争结束,就实现噩梦中可怕的预言!
集中营的故事有许许多多,但所有的故事,都是上面这个事实的具体化和个别演绎。真的,当我一次次重温苦难,我增加了对生活的信心——只要活着,永远不会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在手上还会有“一朵花”,只是你和我千万不要忽略了“自己手上的花”,哪怕它只是梦里的自由、铁丝网外面的绿草!下面这段话是当年集中营里一名囚徒的祈祷:“亲爱的上帝,别让我死在这里!请求你听我这唯一的一次!我要死在外面。我还年轻,请让我死在外面!我还想看一眼自由!请求你,让我看一眼自由再死。我知道自己不会活多久,可是,我想死在外面的草地上。”
永远不要只会羡慕别人而忘记自己手上还有另外一朵“美丽的花”,相信命运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打开另一扇窗。一定要为生活找到理由,只要活着,就别让自己手上的那朵花枯萎了,那是命运的赐予。只要关注了手中的这朵花,你的生活就一定会变得不一样!
文章从题目到正文多次提到“一朵花”,它分别有哪些内涵?


第四段中,作者说“姚明可爱的坦白中也有一丝不完全清醒的坦率”,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集中营的事情?请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作者说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手上还有另外一朵‘美丽的花’”,对此你怎么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无论是哪一点,文章都应该写得明明白白,让人家看得懂,否则不是白说了吗?但是有些事,作者或不愿说,或不能说,或不敢说,不说又心有未甘,或想留个历史记录什么的,于是遮遮掩掩,转弯抹角。结果是,说了好像没说,没说却又说了一点。那种“既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懂”的尴尬为难,是写文章的人最辛苦的事。
中国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圣人又以“温良恭俭让”垂教后世,写文章的人左支右绌、欲语还休,主因在此。
《陈情表》中李密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那句“舅夺母志”,就是“母亲原意守节,但舅父强迫她改嫁”的意思。照李密所说,他出生六个月父亲就过世了,李密母亲当时年龄也许只有十六七岁,怎可守寡一辈子?但在那个年代,改嫁是不光荣、辱门楣的事。李密想来是不愿讲的,但不讲就接不上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他的情节。不能不说,但又不能说得太白,“舅夺母志”就成了为亲者讳的千古名句。
为贤者讳则是一种宽谅的品德,是与人为善的情操,向来受中国文人的尊重与信守。史家蒋廷黻说,林则徐广州禁烟,幸亏朝廷把他贬谪,否则战事一起,他可能就是“海上苏武”叶名琛。据今天某些史家看,林则徐当年禁烟,可以做得更周到、完善一些,但他是“民族英雄”,大家就不加深论了。
其实,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还比较容易处理,最难的是为尊者讳。所谓尊者,多指在上位的人,也就是有权有势之人。如不讳亲者,不讳贤者,最多于心不安、受人批评而已。但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之灾、杀身之祸,那就非同小可了。
但有那些是非心、使命感特别强的人,像(《知识分子论》的作者萨义德教授一样,认定“知识分子应向有权者说实话”。可是现实环境不准说得太清楚啊,那就委婉一点,“巧言令色”一点,能说多少是多少吧!
为尊者讳那种“既怕看不懂,又怕看得懂”的苦楚,比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情境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今人总以为,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有人敢不为尊者讳,说他们的不是,其实并不尽然。唐太宗时,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管起居注。有一天太宗问他,起居注都记些啥事,我能看看吗?褚遂良回答,起居注记人君言行,好的坏的都记,好使皇帝不敢为非作歹。它是留给后人看的,皇上不能看。太宗追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褚遂良回答很干脆,职责所在,怎能不记?君臣对话如此,已经很僵了。不料黄门侍郎刘洎又在旁边插嘴:“人君有过,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居上位者必须有此认识:不让今人说实话,后人也必然会说出来,因为“天下之人皆记之矣”。敬畏历史的领袖,必得为“明君”,方受史家肯定。
下列关于中国文人写文章“左支右绌、欲语还休”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秉承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写文章时有所顾虑,遮遮掩掩,拐弯抹角。
B.写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两点,叙述事实或表达意见,这两点使得中国文人不能将文章写的明白。
C.作者有些事不愿说、不能说或不敢说,又想留个历史记录,“既怕别人看不懂,又怕别人看得懂”。
D.中国圣人“温良恭俭让”的教诲,对中国文人产生影响,使他们写文章时左支右绌、欲语还休。

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写文章的目的入手,来表现写文章的人“欲语还休”的尴尬为难处境。
B.文章第三段以《陈情表》中“舅夺母志”表述为例,表现文人有为亲者讳的传统。
C.文章第四段借林则徐例来表明为贤者讳是文人忌讳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
D.文章最后一段重在表明“居上位者”需让人说实话,敬畏历史,方可受到史家认可。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家不深论林则徐禁烟时的不周之处,体现了史学家为贤者讳的宽谅的品德和与人为善的情操。
B.《陈情表》中的“舅夺母志”是李密“为亲者讳”而不得不编造出来的,并非真的有母亲改嫁之事。
C.不讳尊者,轻则关系职务、收入、仕途,重则有牢狱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完全不赞同萨义德的看法。
D.古代皇帝专制独裁,没人敢不为尊者讳,褚遂良、刘洎等人也无一例外,对上位者不敢以实记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屋檐(节选)
就建筑而言,屋檐是被利用的产物,从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建筑材料发达了,摩天大厦主体很少有在天顶盖凸出于边沿的屋檐。俗话说,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代建筑已经让这俗话成为化石。
现代建筑物是矿物凝结的巢穴。它们不怕雨,屋檐萎缩了,不管该建筑物看上去如何金碧辉煌,它永远是一只被剪了尾巴而伤残了体魄的鸡仔,奔跑在另外一条没有雅致韵味的水泥道上。从造型上看,传统的屋子,屋檐绝不是简单的三角几何的累赘,而是屋子的裙摆,是它的神韵所在,给房子增添了三分精神。屋子给泥墙撑伞,泥墙给屋子撑腰,互利互惠,相得益彰。这是一种互为牵制达成共生平衡的美。这是表面的。而它的隐含的意义远大于建筑学上的意义。
当你在流浪途中需要别人的屋檐的时候,并且能找到屋檐,“低头”就是你的门票,你得到的是庇护和关怀。这在乡村还存活着,乡村会收留那些需要屋檐的人,假如你流落乡村而不是流浪在城市,这是你的造化。在乡下,虽然这种庇护和关怀是时候是不尽如人意的。我上初中时,每个星期总要在山路上遇雨,一顶斗签只能负责个头部,如果不躲雨,那就要淋湿身子。而二十里山路只有中途有座荒废破落的山神庙,余留几处摇摇欲坠的屋檐,下面就是过往行人歇脚的地方。我有时算计不准,在大雨来临的时候,破屋檐或过之或不及,急急忙忙而不可得,只能借助近处虎蹲之势的岩石,取其歪斜向外伸展的部分权为“屋檐”,也有应急之妙。那时候不是低头的问题,而是找不到让自己低头的屋檐。即便有个低矮的屋檐,蛛网蒙尘,也胜过遥远的天堂。
前些日子,我外出活动,时近午夜,归途中狂风肆虐,飞沙扬尘,空中撕开几道耀眼炫目的闪电,迅雷震荡,各路灯火立时熄灭,豆大的雨点敲着路面冒起一层水雾,车灯映衬出周围浓墨一般的黑克发现路边有座旧式民房,遂弃了摩托车跑到屋檐底下,大雨即倾盆而下。这时候,正好这样巧。我突然感觉到屋檐的温暖和可爱,眼前重现几十年前上中学时代寻找岩崖避雨的情景。平常的时候,奇岩怪崖成为路人眼中的冰冷坚硬的风景,是传说中鬼怪出没的地方,但谁能估计到几万年几百万年以来,有多少生命得到它的亲抚?我每每发现巨石之下岩鼠攀爬的路径,小虫子吹砂的窝点,以及一些无家可归的动物歇夜的痕迹。而这一道屋檐非岩崖堪比,这好比莺雀装备了苍鹰的翅膀,护墙有余,明显的宽阔。它紧邻公路,是为了应付将来的路面拓宽,还是土木建筑师醒悟之后在耳边回响师傅的叮嘱所至?我相信几十年的光阴里,或秋行夏令,或冬行春令,难免风雨无常,总有缺少雨具的路人,进屋不方便,赶路又不合时宜,就可以在屋檐底下得到一点便利。而且,身后有一个小窗子,我嗅到特别的气味,里面应该是个卖糖饼酱醋香烟火柴的店铺。这地点莫非是乡民的娱乐聚会的场所?谈论妖魔鬼怪吗?还在更小的村庄,我见过屋檐底下摆放着条石,方便人们就座,场所虽然不是城市茶吧酒吧那样讲究铺张和蓄意,但是很踏实和随意。在那儿躲避风雨,抽一支烟,放松一下手脚,也是很闲适和安静的,其间似乎有点逍遥的趣味。
雨下得有些疯狂。不时有小车飞驰而过,明亮的车灯光映射着麻密的雨帘,我看到了没有雨具的行人,若无其事地行进;也看到骑自行车的,车后架还载着撑伞的女人,艰难地移动在雨幕里;也有冒着雨骑摩托赶路的勇敢的年轻人。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我回城里去,而他们从城里出来,我知道他们一下在路边找不到屋檐,同样找不到什么岩崖巨石,甚至大树也没有。大概这样迅猛的暴雨普通雨具是不起作用的反正淋湿了,就不要再考虑避雨的选择了。
借助一晃而过的灯光,我仰望着屋檐,雨水就在一步之外,如果不是风的搅动,它不会溅湿我的鞋子,多好的屋檐,没有屋檐房子那叫房子吗?我的心中随即产生一种对屋主的感激之情。
雷声隆隆,雷雨不停,还可以陷约听到相当远的地方有几道汽车防盗器不安分的声音。
如何理解文中“现代建筑已经让这俗话成为化石”这句话的含义?
在作者看来,“屋檐”有哪些方面的用途?请分条列举。
文章不惜笔墨写“我”在疯狂的雨中避雨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本文是小题大做、无病呻吟,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有人说,本文是借对“屋檐”作用的交待,表达对保护与承传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宅 男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读点》2014年第8期)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供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C.儿子生活在完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因为他对外界没有兴趣。
D.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儿子对父亲的冷漠,后半部分写了对小美的万分热情,前后态度的对比透露出作者一种隐匿的担忧。

E.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儿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结尾写主人公在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准备跳楼的关键时刻,在“打了个愣”之后竟然决定“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的情节,你认为真实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