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修之,字恭祖,义兴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簿迁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拓跋焘伐之,修之与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檄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史。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
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节选自《宋书·朱修之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谓不忝尔祖矣忝:辱没 |
B.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礼:以礼相待 |
C.时竺超民执义宣执:掌管 |
D.而旋与佐吏分之旋:随即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修之能守节的一组是
①修之潜谋南归 ②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
③而遣使陈诚于帝 ④复欲率南人窃发
⑤凡所赠贶,一无所受 ⑥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平定义宣的叛乱中,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 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又杀了义宣。 |
B.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不小的官职。后来跟随到彦之北伐,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
C.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而时时想着回去。后来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终于找机会逃走,最终在传诏的帮助下回到了宋国。 |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他,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景帝三年,吴楚反。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吴楚既饿,乃引而去。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吴王濞。吴王濞弃其车,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购昊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守攻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上废栗太子,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窦太后日:“皇后兄王信可侯也。”上让日:“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日:“帝趣侯信也!”上日:“请得与丞相计之。”亚夫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上默然而沮。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上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日:“彼背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即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上日:“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免相。上居禁中,召亚夫赐食。独置大载,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日:“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日:“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日:“引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书既闻,上下吏。吏簿责亚夫,亚夫不对。上骂之日:“吾不用也。”召诣廷尉。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周亚夫以功为丞相,坐争封匈奴降将事病免。心恶之,赐食不置箸,叱之使起,昧于敬礼大臣之义。卒以非罪置之死,悲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壮士数千人亡走走:逃跑 |
B.汉购吴王千金 购:悬赏以求 |
C.陛下侯之 侯:侯爵 |
D.庸知其盗买县官器 盗:用不正当手段谋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吴楚既饿,乃引而去。②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
B.①吴王濞弃其车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①怨而上变告子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D.①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②因谗之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亚夫用兵有方。抗击吴楚叛军时,他避其锐气,断其粮道,在其饥饿撤退之际以精兵追击,结果大胜刘濞的军队。 |
B.周亚夫因平叛有功,迁为丞相,很得景帝重视;但好景不长,又因在太子废立和王信封侯问题上与景帝意见相左,被景帝疏远。 |
C.景帝赐周亚夫大块的肉,却不给他筷子;又说周亚夫不配做自己的大臣。这些足见他对周亚夫已经极度不满。 |
D.洪迈认为周亚夫是有功的大臣,对他无罪而死,深感悲痛。认为这是景帝怨恨周亚夫违忤已意,加罪陷害而造成的悲剧。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5分)
译文:
(2)周亚夫以功为丞相,坐争封匈奴降将事病免。(5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厚赋天下,不爱其费爱护 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牢狱
C.榜掠千余,不胜痛拷打 D.逮秦之地狭隘及时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以忠死,宜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D.幸二世之寤而赦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竟不顾后果杀死亲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醒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答:
(2)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策(孙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丧服,这里作动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使,曹公(曹操)司空(官职名)辟(征召、征聘),皆不就。
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阳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锁钥)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关羽既败,权使翻筮(占卜)之,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翻言。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翻由是得免。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长吏并欲出赴丧并:一起,一同。
B.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就:赴任,上任。
C.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抗:对抗,反抗。
D.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手:手拿,手执
1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汝欲以伪求免邪
以其无礼于晋B.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C.城中之人岂可尽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虞翻“疏直”的一组是( )
①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
②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③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
④失忠与信,何以事君?
⑤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
⑥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虞翻遇事周全,深谋远虑。孙策死后,他劝阻了一些想去赴丧的官吏,保持了社会的安定;麋芳出降,他建议要先控制住城门,以防有变,挫败了城中伏击的阴谋。
B.虞翻非常好酒,喝酒后总是冒犯孙权。一次孙权亲自敬酒,他假装醉酒卧地;孙权走后,他又起身。孙权为此把他流放到交州,此后他以讲学为生。
C.虞翻正直坦率,遇到看不惯的事,他总是挺身而出。于禁骑马和孙权并排而行,遭到他的呵斥;乘车与麋芳相遇,麋芳的部下要他让道,遭到他的讥讽。
D.虞翻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懂医学,曾为吕蒙治病;他会占卜,预言关羽两日被杀,果然得到了验证;他学识渊博,曾为《老子》《论语》《国语》作注释。
17、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
(2)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
(3)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伯夷和叔齐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
B.孔子认为柳下惠和少连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可是他们的言语合乎伦理,行为合乎理智。 |
C.孔子认为虞仲和夷逸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是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 |
D.孔子没有完全否定这些逸民,但他不选择他们的老路走。 |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所反映的孔子为人处事的态度。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再游乌龙潭记
[明]谭元春
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阁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客宜幽适无累。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荷荡,旋迎钓矶系。筏垂垂下,雨靡靡湿幔,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立幔中,湿透衣表。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
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而问之女郎,来路日不尽然,不亦异乎!
招客者,为洞庭吴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许子无念,宋子献孺,洪子仲韦,及予与止生为六客,合凝甫而七。
[注]茅子:茅元仪,字止生,为明代文学家茅坤的孙子,是作者朋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路日不尽然然:这样
B、亦或即为潭所生或:有时
C、始知苍茫历乱始:才
D、而客之有致者致:兴致,情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河荡,旋近钓矶系筏。垂垂下雨,霏霏湿幔,犹无上岸意。”这里先写茅止生的家童善于划船,却敌不过顶头风,以反衬风之大。“风妒之”,用一“妒”字,把风拟人化,仿佛它嫉妒人们纵情快游,故意要扫他们的兴。
B、从标题中可知,作者以前虽曾游过乌龙潭,但意犹未尽,故有此次再游。一开篇作者连用六个“宜”字,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引出世人对游潭和度七夕的要求。但这一切都被狂风暴雨打乱了,作者感到很扫兴很疲累。
C、文章善于多层次地写景,以幽诡迷离的笔调,把乌龙潭的暴风骤雨、震雷疾电写得有声有色,情景相生,形神飞动,使人感到风雨雷电之气扑面而来。
D、第三自然段先写林中的飞雨,再写潭上的急雨,然后写惊雷,写闪电,在逐层描写中突出闪电作为重点,显得有主有从,有声有色,有正面的描摹,也有侧面的烘染,充分表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感受的深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
(2)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
(3)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