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措施
典型代表
意        义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材料二 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三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是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表格中的空白部分应填写什么内容?(4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开发浦东的原因。(8分)并简述其意义。
(3)你认为上海能够成功申办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随革命形势发展不断转移。读下列中国革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说明转移的革命成果。

(2)图乙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江西被称为红色的土地,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从革命力量、思想理论、军事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说明江西成为红色土地的有利因素。

(3)图丙反映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有何意义?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王安石变法的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法令规定以常平、广惠各仓储存的钱谷为资本,夏秋之时按户等以不等的数额贷给农户,利息在二分到三分左右,在夏秋收成后随两税缴纳。
材料二:欧阳修有一段评论:“夏粮钱于春中俵散,尤是青黄不接之时,尚有可说,秋料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阙,直是放债取利耳。”可谓一针见血。青苗法在执行中问题也不少,如法令规定不许强制,实际上大多强行抑配,王安石自己都说:“抑配诚恐有之。”利息法令规定百分之二十,实际执行中往往超过,司马光为陕西路以折变散青苗钱算过一笔账,农民得青苗钱“陈色白米一石,却将来纳新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1)根据材料二,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9分)能否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是近代各国兴衰成败的关键。结合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三国改革的背景看,阻碍这三个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内因主要是什么? (3分)
(2)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中断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造成其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分别为两国的近代政治制度建设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4分)

(13分)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回答下列问题: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5分)
(2)20世纪90年代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5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1/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1900年=100)

年代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工业生产指数
43
56
67
94
100
工资增长指数
64
70
81
90
100

——以上表格根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制定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3分)并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
材料三 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①: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款等。
材料四 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为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2)依据上述四则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何不同? (4分)他们两人之中谁的认识更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为什么? (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