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样说主要时由于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
|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历史的融合、统一 |
|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
|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该报告发表于()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
|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
| 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
|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
| B.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 C.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