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
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下列说法最确切的是
| A.它是18世纪以前的轮船 |
| B.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
C.它是第一 次工业 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的成果 |
| D.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
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予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 A.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 B.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
| C.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 D.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
据记载,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城市职工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
| B.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
| C.工人下乡,大炼钢铁 |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0 |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此番话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 B.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
| C.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 D.着手进行国共合作 |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 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
|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
|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