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两种风流”中的“两种”指的是                            
词中“一家制作”中的“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 ① 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 ② 细细供 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
【注】①守定:牢牢守住。②绿尊:亦作 “ 绿樽 ” ,酒杯。
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它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说“人情不似春情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孤峰”若改为“青山”你觉得如何?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析“心随湖水共悠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气候环境“凉冷”,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描写了老翁在秋雨之夜安然就寝的“睡美”之态。
C.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已化为灰烬,重点渲染深秋之冷。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突出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动厌静、恬淡寡欲的形象。
B.诗人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
C.尾联运用反衬,用自然环境的冷酷反衬老翁的清净淡泊。
D.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①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①嚬,也作“颦”。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评论者认为结尾一句“情景俱佳”,请简要赏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