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权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实现人的各种权利,是人类长期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省徭赋,不夺其时”……贞观元年至三年,关中、关东发生水、旱、蝗、霜之灾,唐太宗当即“诏所在赈恤 ,无出今年租赋”。
——摘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如下七项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享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有信教之自由。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后,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思潮传入中国,大量团体和刊物在各地纷纷出现……介绍、研究、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团体也不断增多。五四后的一年中,全国创办数百种新刊物……
——摘编自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下》
材料四
新中国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表
——根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资料整编
材料五 1946年2月,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把促进最大限度就业置于联邦政府的肩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1949年国会通过《全国住宅法》,授权总统在6年内为低收入家庭建造81万套廉价住房,并为城市清理贫民窟和改善农村住宅提供大笔贷款和援助。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指出“不夺其时”的具体经济政策,这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治国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原则?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有何联系?请说明你的理由。
(3)就业和收入状况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根据材料四,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就业状况和全国职工工资收入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业人数和职工工资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五,归纳二战后初期美国社会经济政策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有何认识?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造成二战后德国与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有何相同点?
(2)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意志民族用和平方式由分裂走向了统一。概括说明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3)用史实说明韩朝两国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作了哪些努力。
(4)以上史实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怎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统计数字表明,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在20世纪70年代约占60%,20世纪80年代达到80%。
材料二: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
——均摘自课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1950~1972年西方国家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统计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从材料一、二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可持续消费是近年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关注的热点。它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和政策,旨在鼓励节水节能、绿色食品、垃圾分类、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等。作为一种大众行为,是指与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材料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于2001年6月4日发表讲话,呼吁各国联合起来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特普费尔指出,目前,当人们享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丰硕成果时,世界仍面临着贫穷、人口增长、资源减少、环境恶化等种种挑战。不论世界如何发展,环境将始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他说,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世间万物,生命之网”,这个主题旨在告诉国际社会,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存和未来与这个系统密不可分。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使这个系统得以和谐、平衡地发展,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
依据提供给你的材料,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1991年8月19日凌晨,塔斯社发表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鉴于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欠佳,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委员会实行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苏联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遭到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人的抵制。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不承认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纷纷声明支持叶利钦。叶利钦声明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控制了局势。21日晚上,戈尔巴乔夫声明他开始“完全控制”局势。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