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林肯)心地淳厚善良,性格沉稳刚毅,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迟笨。正是这样一个人,领导美国人度过了历史上未遇的难关。他本人则赢得了与华盛顿相伯仲的声誉与地位。
摘自《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林肯简介》
材料二:早在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因命运所加的恐怖而冻僵之时……我们处于震惊之中,但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勇敢而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摘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第三次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三: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我现在断言,我们不仅要作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将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不会再危及我们。我这样说,相信是表达了国会和人民的意志。”
摘自富兰克林·罗斯富在国会的演讲(1941年12月8日)
(1)材料一说,林肯第一次就任总统时美国面临“历史上未遇的难关”。当时美国遇到了什么,“难关”?林肯为什么会赢得崇高的声誉和地位?(5分)
(2)材料二说,’“八年前”即1933年美国的生命似乎处于“冻僵之时”。请从经济和社会两个领域,说明当时美国出现的严重情况。(5分)
(3)在材料二中,罗斯福说“我们采取了行动”。请指出罗斯福政府那时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这些“行动”有什么共同特点?(6分)
(4)在材料三中,罗斯福愤怒指出,1941年12月7日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这天发生了什么严重事件?在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为“保卫我们自己”,美国在外交、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二 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参加讨论者有1.5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再次修改,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4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出席会议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
——朱健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
(1)上述引文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该文献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2)请写出材料二中宪法的性质。这部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指出该宪法颁行的意义。

(10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材料二 (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1分)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要意义?(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三项措施。 (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2分)

相权与君权的关系,是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中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2分)
(4)请说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趋势。(2分)

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抗争史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列举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扼要回答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从这四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1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1)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
(2)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3)在二战胜利结束近70年的今天,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