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怨岂在明,不见是图谋取
B.拜同知谏院拜见
C.致主处身,二者胥失互相
D.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随便,轻率

以下四组句子,能直接表现范纯仁以民为本政治理念的一组是      ①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               ②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③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④法不至死,以情杀之 ,岂理也邪
⑤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广义          ⑥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认为朝廷军费是由田税所出,故惩治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宫廷卫士。他反对以变法搜括钱财,侵害百姓,认为这将使百姓不敢言而敢怒。
B.范纯仁敢于弹劾权贵,他指出宰相富弼身为三朝重臣,深受朝廷恩顾倚重,却称病家居,这是不肯效力君主、担当重任的行为,也是立身处世方面的缺失。
C.范纯仁为政宽缓,对轻罪的囚犯,并不像一般官吏那样使他们在狱中疾病而死,而是给他们自新的机会。这样一年之后,被关押的囚犯大半出狱了。
D.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依据公议荐举人才,也不要被举荐的人知晓感恩,只求朝廷所任用的是正直的人。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
(2)每戒子弟曰:“……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荀勖传
荀勖,字公曾,汉司空爽曾孙也。父肸(xī),早亡。勖依于舅氏。岐嶷①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迁中书通事郎。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为安阳令,转骠骑从事中郎。高贵乡公欲为变时,大将军掾孙佑等守阊阖门。文帝弟安阳侯干闻难欲入,佑谓干曰: “未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族诛佑。勖谏曰:“孙佑不内 安阳,诚宜深责。而事有逆顺,用刑不可以喜怒为轻重。”乃免佑为庶人。
时将发使聘吴,并遣当时文士作书与孙皓,帝用勖所作。皓既报命和亲,帝谓勖曰:“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帝即晋王位,以勖为侍中,封安阳子,邑千户。武帝受禅,封勖济北郡公。
久之,进位光禄大夫。既掌乐事,又修律吕,并行于世。初,勖于路逢赵贾人牛铎②,识其声。及掌乐,音韵未调,乃曰:“得赵之牛铎则谐矣。”遂下郡国,悉送牛铎,果得谐者。 俄领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繇、胡毋敬为法。
勖性慎密,每有诏令大事,虽已宣布,然终不言,不欲使人知己豫闻也。退而语诸子曰:“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汝等亦当宦达人间,宜识吾此意。”久之,以勖守尚书令。其不能决疑处世者,及时遣出。居职月余,以母忧上还印绶,帝不之许。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诏视职。然为人佞,帝将废贾妃,勖不犯颜忤争,时议以勖倾国害时,为佞臣孙资、刘放之伦。
勖久管机密,有才思,探得人主微旨,不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太康十年卒,谥曰成。
(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岐嶷:幼年聪慧。②牛铎:牛铃。亦指牛铃声。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余岁能属文属:连缀,写
B.孙佑不内安阳内:同 “纳”,接纳
C.以母忧上还印绶忧:忧虑
D.时议以勖倾国害时 倾:颠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众乃从之勖乃奉诏视职。
B.而事有逆顺退而语诸子曰
C.得赵之牛铎则谐矣孙资、刘放之伦
D.以母忧上还印绶时议以勖倾国害时

下列句子中,全部能表现荀勖“有才思”的一组是
①君前作书,使吴思顺,胜十万之众也②音韵未调,乃曰:“得赵之牛铎则谐矣。”
③每有诏令大事,虽已宣布,然终不言④帝将废贾妃,勖不犯颜忤争
⑤既掌乐事,又修律吕,并行于世⑥及掌乐,音韵未调

A.③④⑥ B.①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时荀勖和中书令张华一起按照汉刘向的《别录》整理古籍,后又设置博士弟子, 教习书法,以钟繇、胡毋敬为典范。
B.荀勖有治理之才,因下令罢除不称职的官吏,所以只做了一个多月任尚书令,就上缴印绶辞职了。
C.荀勖为人耿直,曾极力劝谏皇上不要废除贾妃,不要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用刑的轻重,当时的人极力赞美他的正直。
D.荀勖做事小心谨慎, 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参与了诏令大事,又能揣摩皇帝心思,始终受到皇帝的宠信。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
(2)及干至,帝迟之,干以状白,帝欲族诛佑。(4 分)
(3)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①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吏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昼夜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注】①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对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虞建官,厥可已稽:考查
B.择才且贤者,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厉害。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了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夺,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将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
(2)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译: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①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拜彭越为魏相国,擅②将其兵,略定梁地。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③,以给汉王食。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留侯曰:“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如留候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捕梁王,囚之洛阳。赦以为庶人,传④处蜀青衣。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 ②擅:独揽。 ③斛:十斗为一斛。 ④传:贬职、废官。
下列各句中,加黑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臣不愿与诸君 与:加入
B.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 引:拉出
C.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 游兵:游动出击
D.以给汉王食 食:食物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彭越“智略”的一组是( )
①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②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③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
④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
⑤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⑥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出身江洋大盗,却极富军事才能。面对“泽间少年”及其众人,他以“后期者斩”予以约束;以诛最后者一人,来杀一儆百,震慑了这伙亡命之徒。
B.汉王二年春天,彭越被任命为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他以往来出没攻击楚军的方式,在梁地断绝楚军的后援粮草。汉五年秋,彭越还缴获谷物十多万斛。
C.刘邦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以“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拒绝。刘邦为了调集人马,只好采用了张良的“捐地许人”的策略,最后灭了项籍。
D.彭越攻城略地,屡立战功,一生轰轰烈烈,仅仅因汉王征兵未亲自前往就获罪,后又由于吕后设下圈套,并进“诛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运。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
(2)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译文: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则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
B.而闻者彰:清楚
C.非能水也,而江河绝:横渡
D.君子非异也生:习惯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而寒水善假物也。
吾尝终日思矣至千里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相同。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不同。 D.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金就砺则利②、学不可以已

A.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B.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C.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D.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他们分别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强调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第二段形象的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中的巨大作用。
D.上文反复运用了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