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豪侈,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累迁秘书丞,坐事免。
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理人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选自李延寿《南史•谢灵运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共宗之崇尚 |
B.灵运多愆礼度违背 |
C.寻迁侍中寻找 |
D.灵运表陈疾上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从子也文王拘而演周易 |
B.玄甚异之姜氏何厌之有? |
C.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D.与灵运情款异常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谢灵运“才华横溢”一组的是( )
①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 ②纵横俊发过于延之
③衣物多改旧形制 ④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⑤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⑥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灵运出身名门,富有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他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
B.谢灵运恃才傲物,在少帝即位时,联合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诽谤诋毁执政大臣,故被调离京城。 |
C.谢灵运被指定撰修晋史,书写完不久又升迁侍中,诗画还被盛赞,可见文帝为巩固统治,极尽笼络。 |
D.谢灵运看出政治上不被重用,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远不如他的人,故他常托病不到朝廷值班。 |
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穿 池 植 援 种 竹 树 果 驱 课 公 役 无 复 期 度 出 郭 游 行 或 一 百 六 七 十 里 经 旬 不 归 既 无 表 闻 又 不 请 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不见知,常怀愤惋。
②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山亭记(节选)
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阨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① ,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其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②,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蝼,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狭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③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险且远,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④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①絙(gēng):粗绳子。②衡缩蟉(liú)糅:水势顺着地势蜿蜒流动。③嵚崟(qīn yín):山势高耸的样子。④埃壒(ài):凡尘,世俗。请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1)非其土人,罕不踬也踬()
(2)人以屋室巨丽相矜矜()
(3)以寓其耳目之乐寓()
(4)盖其岁满就更广州岁满()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B.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而其余功又及于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狭多阻,岂虚也哉?
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作者认为程公修造道山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久中墓志铭
曾巩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庆历三年来自曲江,入太学。当是时,天子方诏学官岁献士二人,学者以数百千人,独献君,会学散,不报。于是时,予盖未尝识君也。后二年,过予之所居临川,始识之。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而君所尤称者,广汉张贲,以为年少可进以学者,莆阳陈惇。盖君之学多贲发之,而于惇以师友自处也。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为。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其语曰:“士生于今,势不足以持世,而游于其间,当如此也。”于临川,出其文章,因与予言古今治乱是非之理,至于为心持身得失之际,于其义,余不能损益也。后二年死于兴国军,某月某日也。
明年,其弟来江南,以力之不能,将独负君之骨以归。是时陈惇方以进士得出身,约君之弟曰:“吾忍不全归吾友邪,明年吾得补为吏,力能以君之丧归。”其弟乃止。
君年若干。祖某,考某。君幼孤,养于兄嫂,尝曰:“嫂之于吾犹母也,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然卒亦无也。君固难交,然不易其好。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惇以某年某月某日归君之丧葬地,而属予铭。其辞曰:
呜呼久中,不如其志。孔孟以然,何独于子?生而不大,天固为之。其长在人,于此观之。
(选自《元丰类稿》)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学散,不报报:批复 |
B.余不能损益也损:损害 |
C.约君之弟曰约:阻止 |
D.而属予铭属:嘱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B.不病以其所不为其皆出于此乎 |
C.君幼孤,养于兄嫂虎兕出于柙 |
D.生而不大,天固为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
(2)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文中哪些内容从侧面表现了张久中交友有道?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彭端淑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②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清代名臣、《四库全书》总篡官纪昀,为解元时即得彭端淑提携,后成为清代学术界权威。②买舟:租船。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划分中正确的一项是:
A.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B.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C.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D.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 |
B.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 |
C.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
D.全文第二段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文中虽含有较多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但切合题旨。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