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 |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 |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 |
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以其物,以其人也王好战,请以战喻 |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C.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D.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3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顾:回头看 |
B.旦日视其书,旦日:第二天 |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布衣:平民百姓 |
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若:假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乃为装遣荆轲 |
B.常从人寄食饮张良是时从沛公 |
C.直堕其履圯下吾其还也。亦去之。 |
D.父以足受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3分)
(2)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3分)
(3)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3分)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部分内容,根据要求答题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请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约:(2)造次:请说说选段对仁者行仁提出怎样的要求? (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藉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齋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謝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易:改变 |
B.获六七人下狱获:拘捕 |
C.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 |
D.德基至京师,遂謝事归谢:辞职 |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
①德基自如②擢知莱之潍州事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⑥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正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提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2)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把下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谈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设:邪僻,不正。
(1)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谈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2)孟子为什么说自己“好辩”是“不得已”的?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