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面的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兮兰桨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B击空明兮溯流光——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渺渺兮于怀——我的心想得很远啊
D 望美人兮天一方——盼望美人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下面前两句话比喻泛舟赤壁之乐,后两句话比喻洞箫和鸣之悲,对本体和喻体相似之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轻松愉快)
B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超然脱俗)
C 舞幽壑之潜蛟 (了无声形)                  
D 泣孤舟之嫠妇 (孤寂悲切)
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点题,写泛舟赤壁的情景,主客乘舟,饮酒诵诗,如同离开人世,飞升仙境,写出了酒酣神迷时的幻觉。
B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C 这两段虽然不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但为全赋重心得主客对答部分创造了气氛,培养了情绪,做好了铺垫。例如,由洞箫的哀怨,引出对曹孟德的感伤,再引出苏子的宏论。而且,起篇之江、月,贯穿始终。
D 这篇抒情赋,既有“清风徐来”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二者兼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②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 章下》)
【注】①挟:倚仗。
(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爱莲亭记
[清]邱 兢
郡①之北郭有水滢然,曰萧湖。湖之北,舍舟步行,不五六里,曰后湖。湖与运河止间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东绕盐河一带,周环约十数里,淮之胜境也。余生长于淮,未获一至其地。
癸巳秋七月,溽暑初伏,凉风暂起,买舟于菰蒲曲之港口。菰蒲曲者,水南程先生别业,切近伏龙洞者也。舟行数十弓②,左转石桥,云景波光,千顷一碧。济南大明湖、杭州西子湖,向之叹为澄涵沱澹者,仿佛遇之。于是载沉载浮,与波上下,推篷四望,旷然神怡。钓艇横烟,遥歌断续,菱汊也;蔬篱茅茨,数家掩映,蒲洲也;禅林道院,隐隐丛丛,柳湾也;绿树红桥,蔼蔼宛宛,爱莲亭也。亭四面皆种莲花,故因以名,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阎省庵题联句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盖实景也,
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甫登舟遥望焉,以为即之甚易,乃度渔梁③,穿荻港,沿荇田,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亭后为般若寺,僧闻客至,出迎,延坐于清风阁,饷以雪藕。解衣盘桓,俯仰流连,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不禁喟然叹曰:“物之乐其乐也,如是乎?殆移我情矣!”
久之,扣舷沿旧路而返,偕游者曰:“湖之胜在爱莲亭,钵山之胜在景慧寺,由亭诣寺,直一苇航之耳,盍回舟为薄暮游?”舟子曰:“时不及矣!”遂止。
嗟夫!世之鹿鹿④尘途者,其于某水某邱,虽在故都,至老不能识焉,况侈宇宙之大观乎?然则余今之获游于此,亦非偶然,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注】①郡:指淮安。②弓:古代计量单位,六尺为一弓(一说八尺)。③渔梁:筑堰围水捕鱼的一种设施。④鹿鹿:即“碌碌”。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与运河止一堤间:间隔
B.登舟遥望焉甫:刚刚
C.坐于清风阁延:邀请
D.一苇航之耳直:遇到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船上所见之景的一组是
①溽暑初伏,凉风暂起②蔬篱茅茨,数家掩映③禅林道院,隐隐丛丛
④绿树红桥,蔼蔼宛宛⑤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⑥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莲亭是一处美景,位于萧湖之北的后湖,因亭的四周都种莲花而得名。
B.后湖澄澈浩渺,堪比大明湖和西子湖,却少有人至,可见世人重名轻实。
C.作者在描写优美湖光山色之后,告诫世人不要因为忙于俗务而错失美景。
D.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作者一行游览途中的多个景点描绘了出来。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
(2)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B.出而之矫:违背
C.于是士之利求进者射:追逐
D.大率是 类:似,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为古也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不知羞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位卑足羞,官盛近谀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项庄拔剑舞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9分,翻译6分,共15分)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趋治行,曰:“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始时微:年龄小
B.从吏幸相国召之按:处置
C.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趣:赶快
D.然百姓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
B.汉高祖怪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D.曹参起初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矛盾。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
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改动)
【注释】三王所为序、赋、记:“三王”指王勃、王仲舒、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辞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诣大府躬:鞠躬,弯腰
C.而吾州乃无一事可而行者假:假借,做借口
D.喜载名其上窃:偷偷地,暗中

下列各句不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项是()

A.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B.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C.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D.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作者始终无缘到滕王阁一游,仅凭想象与虚构,却也能敷衍出此文,大家偏能为天下难为之事,足见其文章功力。
B.这篇记另辟蹊径,自侧面入手,写自己对滕王阁心仪已久,衬托胜景之美;写江南西道治绩卓著,抒自己无因前往游览之叹,其构思也可谓相当精巧。
C.文章以散句为主,言辞质朴,笔到意随,读之若行云流水,洒脱自然,无拘无束,给人的是另一种美的享受。
D.文章开头写到的“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是说等到王勃、王维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2)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