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周王室完全失去约束诸侯的权利 | B.兼并战争使分封制遭破坏 |
| C.诸侯王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 D.诸侯王的势力已超过周王室 |
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
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 A.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
| C.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
清朝官员沈葆桢认为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会侵占“民间之田庐……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①沈葆桢非常关注民生
②沈葆桢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外国人借修筑铁路侵略中国
③沈葆桢的主张表现了清朝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排斥心理
④沈葆桢害怕铺设铁路引起民变影响王朝统治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④ | D.③④ |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 B.井冈山时期 | C.延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
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④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