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这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下表是豌豆花色的三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
组合 |
亲本表现型 |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紫花 |
白花 |
||
一 |
紫花×白花 |
405 |
411 |
二 |
紫花×白花 |
807 |
0 |
三 |
紫花×紫花 |
1240 |
420 |
(1)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组合一中紫花亲本的基因型为 ,组合二中紫花亲本的基因型为 。
(2)组合三的F1显性类型植株中,杂合子占_________。
(3)若取组合二中的F1紫花植株与组合三中的F1紫花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白花植株的概率为__________。
请完成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测定某双子叶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度,结果如下表。表中负值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量,正值表示二氧化碳吸收量。
光照强度(千勒克司) |
光合作用速度(CO2 mg/100 cm2叶·小时) |
1.0 |
-2.0 |
3.0 |
+2.0 |
5.0 |
+6.0 |
7.0 |
+10.0 |
8.0 |
+12.0 |
10.0 |
+12.0 |
(1)在下侧坐标系上绘出光照强度与该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度的关系图。
光照强度(千勒克司)
(2)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度是(CO2 mg/100 cm2叶·小时)。
(3)在光照强度为________千勒克司时,该植物叶片光合成量和呼吸消耗量相等。
(4)在一天中,将该植物叶片置于10千勒克司光照下10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则每100 cm2叶片产生的葡萄糖中________ mg将转化为淀粉。(取小数点后一位)
(5)据图分析,在0~8千勒克司范围内,光合作用速度受________因素影响;超过8千勒克司时,光合作用速度受________因素影响。
请根据以下图、表完成有关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等问题:
不同形态氮素供应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氮源 |
(NH4)2SO4NaNO3 |
干重增加量(g) 土壤溶液原始Ph 土壤溶液最终pH |
0.31 0.13 5.2 5.2 3.0 6.0 |
(1)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区。若要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宜选择根的________区细胞为材料;若要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宜选择根的________区细胞为材料。
(2)图中真菌菌丝能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和水分供植物使用,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又可供真菌利用,两者属于________关系。
(3)上表是不同形态氮素供应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表中可以得出结论: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4)氮素被植物体吸收后,可参与多种物质的合成,其中包括________(多项选择)。
A.核酸 |
B.NADP上标+ |
C.纤维素 |
D.酶 |
下图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某个时期,据图回答:
(1)此细胞有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_个DNA分子、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2)它在进入分裂期之前的间期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_条染色单体、 DNA分子、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3)在其刚形成的子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_个DNA分子、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人体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构成,α链和β链分别含有141个和146个氨基酸组成,请分析回答:
(1)组成人体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数最多约为____________种,形成______个肽键,写出肽键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至少含有______________个脱氧核苷酸。
(3)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请举例说明蛋白质在生物体新陈代谢方面的作用(写出三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并说明起作用)
①名称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称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名称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扬州调研)图甲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乙为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假设甲图代表的细胞处在细胞周期中,则甲图代表的细胞相当于乙图的 区间,此时 (细胞器)活动增强;若甲图细胞中4和5结构消失,则消失的时间相当于乙图的 区间。
(2)甲图所示结构是否来自细菌?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