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等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他们认为,调整44字的字形只是调整印刷宋体字,不是另搞一套,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7%的公众表示赞成,约6%的公众表示反对。可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得到的结果却完全相反,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王宁教授强调,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据,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既然“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据”,那么,为何专家们还主动提供调查数据,以示多数公众支持呢?
在笔者看来,上述官方和民间完全相左的“民调”,以及专家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恰恰表明规范汉字不能是少数几个专家说了算,而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因为汉字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目前规范汉字这一做法,本身就需要规范。
专家们一直声称,规范汉字,调整字形,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但是,如果汉字已经变形,那么,所有印刷品、出版物,都得修改,有人算了一笔“规范”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么大的一笔成本,谁来承担?无论是政府出钱(涉及城市的道路、标牌),企业出资(本身的形象识别系统、广告宣传,比如某个琴行、某个亲水花园),还是老百姓埋单(字典、教材等),都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说没有影
响呢?
其实,比规范汉字更严重的问题是,规范汉字没有得到规范使用。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对此,谁来进行规范?比如,随意增减笔画, “污染”的“染”经常有人在“九”中加上一点,“茂盛”的“茂”下面多加一点;再比如,广告中的滥用谐音,几成文字污染,如卖沙发的写成“坐想(享)其成”,卖饮料
的写成“饮(引)以为荣”,卖蚊香的写成“默默无蚊(闻)”……这些问题早已被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可这些广告语至今仍随处可见。这44个汉字整形之后,如果教材不改、门牌不改、学生作业不改,那么,规范字的不规范使用问题,不就更严重了?
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可能是合理的;可是,规范汉字的规范使用,必然有“推广”与“规范”成本,在进行变形决策时,这是比“整形”更重要的事,如果要花上百亿元去为44个汉字的美容付出代价,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只有慎重地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笔者所担心的是,贸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而不久之后,面对严重的使用不规范,再进行新的“整回原形”,会让汉字美容最终成了汉字毁容。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专家该如何做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应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不要想当然。 |
B.要充分考虑规范汉字的“推广”难度与“规范”成本。 |
C.要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 |
D.应顾及各方利益,不要借规范汉字为某些利益集团谋利。 |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不应贸然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的深层原因的一项是
A.调整汉字字形的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代价太高。 |
B.新浪网的网上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网友对字形调整持反对意见。 |
C.贸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 |
D.调整字形,将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是合理的。 |
B.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 |
C.只有先规范使用汉字、书写汉字,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
D.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些问题比规范汉字更严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书衣
聂蠡森
①一本书的封面、封底、书脊、版式、扉页、环衬,概称为书衣。为书设计、裁剪书表的行当,叫作装帧设计。在墨花文艺出版社,搞装帧设计的,有近十人,专设一个部室,由总编辑吴进直接管辖。墨花文艺出版社的书,在圈内被公认选题精准且视域宽阔,编辑、印刷质量上乘,投放市场后,往往名利双收。四十岁出头的昊进,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朱大姐领衔的装帧设计部功不可没!”
②朱大姐朱青,己近五十岁,装帧设计科班出身,干这一行已经二十多年了,不少书衣作品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名气很大。同时,她还是一位出手不凡的工笔人物画家,而且只画历代才女,鱼玄机、薛涛、李清照、朱淑贞……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过她的画集《丽人行》。有人评价她之所以汲汲于此,是因为她本人就是丽人兼才女,有一种顾影自怜的况昧。
③朱青不但年轻时容貌出众、才气逼人,到了半百年华依然风韵不减。她喜欢穿旗袍,穿连衣裙,穿薄呢大衣,但色彩一律浅素。她不喜欢耳环、项链、戒指之类的首饰,脸上只化淡妆,不细看是看不出来的。她的父母是中文系古典文学的教授,自小对她课读甚严。朱青天生就有诗人禀赋,又肯在诗歌上下功夫,故写诗作词门径熟谙。所写诗词她从不拿出去发表,a在同道之间传阅,有很多好句子让人久久难忘,……她的老家在湖南,祖上传下一个小宅院,在雨湖边。父母退休后,养猫,种菊,栽瓜。朱青回家小住,曾写下《鹧鸪天》一词,极受人称赞:“湖海归来鬓欲华,幽居草长绿交加。有谁堪语猫为伴,无可消愁酒当茶。三径菊,半园瓜,烟锄雨笠作生涯。秋来尽有闲庭院,不种黄葵仰面花。”假如朱青成了家,有了儿女,老两口还愁什么?但朱青居然就没看中一个可心的人,有地位、财富、品貌的男子多的是,但才情胜于她的人却难找。没有就没有,绝不勉强自己。
④吴进笑吟吟地走进了装帧设计室,一直走到朱青桌前,说:“朱大姐,这几个封面都好,我服了。”朱青放下画笔,问:“好在哪里?…小说集《边境线上》,都是部队战士的处女作,封面用白底色,皎如雪原,几株剪纸式的树,稚拙如儿童画,与处女作意蕴相通,又预示将来必长成参天大树。”“这本《唐诗之旅》,封面上盖满书名小印,如遍地花开,细打量,不论倒顺,线条都挺拔爽利,清新可喜,可见你对篆刻亦有钻研。”
⑤朱青问:“昊总不应是专门来表扬我的,有事请吩咐。”吴进说:“朱大姐冰雪聪明。我们想集中出一套现代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作品也还过得去。当然是自费,书号费、设计费、印刷费包括赞助文化事业的款项,他们每本愿付十万元。只是有个要求,封面要华丽、富贵,而且指明要你这位大家亲自设计。这一套十本,就是一百万啊,社里需要这个业务,合同双方都簦好了。”“吴总,让我先读作品,好吗?”“行,于诗一连,你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⑥朱青花了十天时间,把这十本书稿全部读过了。她不明白这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要出这种旧体诗词集干什么。无非想体现自己的儒商气质。可惜,他们在这方面缺少天分和才情,又不肯下大力气去钻研,连起码的遣词造句、平仄、对仗、押韵都多有破绽。朱青长叹一声:“我要为传统诗词一哭!”这样拙劣的作品,居然指名要她制作书衣。
⑦正是初夏,气温升高,阳光暖暖的。出版社的男女老少,突然发现朱青的衣着变了,变得扎眼了。她穿的旗袍,不再是浅素的颜色,而是艳色的或是浅色绣浓艳团花的。开奎社员工大会,开部室小会,进食堂吃饭,都是这种装扮。尽管朱青客貌、气质都不错,但毕竟年近半百,还穿这种艳丽的衣饰,到底有些不舍时宣。于是指指点点者有之,背后讨论者有之。在社里一贯低调、谦和、不张扬的朱青,变得大红大紫起来。有人猜测,朱青也许是有男朋友了,恋爱使人头脑发热、言行不捡则是常理。社里不知是哪个缺德鬼,为朱青写了一首打油诗:“不是柔柔弱弱枝,也因时尚强支持。怜她重造荣华梦,惜是融化衰竭时。”
⑧只有吴进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十本书的封面,朱青一个也没有交上来,用的是软推暗拒之法。接她的资历、名气,即便是当面回绝,吴进也无可奈何,可她就是不说,不想让领导失面子。却想出这么个委屈自己的法子,让吴进去体味去领悟。他本想找朱青谈话,还要特意重申著名画家吴昌硕,在上海卖画时说过的名言:“附庸风雅,世成讥之,实则风雅不可不有附庸,否则风雅之流,难免饿死。”作为出版社的头儿,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泣益,这一百万的业务能随便放手吗?但朱青可以不考虑。再说又是住女同志,面子薄,一旦使起小性子来不好办。
⑨吴进脑瓜子灵,最终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十本书仍由本社出版,装帧设计由朱青的部下分担。书上加一根窄窄的大红书带,书带上印几行朱青论装饰设计思想的语录,然后落下手写体的“朱青”两字。对企业家解释是因为朱青实在太忙,无法具体操作,但书带上落名也是一种补救。企业家们答应了。对朱青则说,语录可体现她的装帧设计思想,怎么说都行,只是委屈落个姓名。朱青默然点头。
⑩朱青的语录是:“少装饰或不装饰是最好的装饰。看不出设计痕迹是最佳设计。”这一套书很快就印出来了。朱青又恢复了穿浅素衣服的常例。有人猜测:朱青的恋爱结束了,到底没终成眷属。
⑾朱青用楚简体写了一个条幅,装裱后挂在家中的书房墙上。用的是老子的一句名言:“道在瓦甓。”
(选自2014年6月7日《南方农村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书衣”为线索,叙述了装帧设计师朱青拒绝为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设计书衣的故事,歌颂了知识分子不媚世俗的高尚节操。 |
B.吴进作为出版社的总编辑,八面玲珑,圆滑世故。出版社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办得风生水起,经济效益节节攀升,赢得了业界的不少好评。 |
C.吴进多次称誉“朱大姐领衔的装帧设计部功不可没!”这番话语虽有奉迎讨好之嫌,却也说明朱青装帧设计技艺精湛,在业界享誉甚高,堪称典范。 |
D.朱青打心眼里不愿替企业家制作书农,但叉不好明拒吴进,使其难堪,就采取故意穿艳丽的衣服的方式来暗示吴进,让其取消诗词集的出版计划。 |
E.吴进在企业家的书上加上印有朱青装饰思想语录的大红书带,并落下朱青的手写体落名。这一处理方式确是两全之策,赢得了双方的共同认可。
(2)作品中的朱青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 为什么“朱青的衣着变了,变得扎眼了?”
(4) 文章结尾的“道在瓦甓”是什么意思?请联系吴进和朱青的处事方式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烹饪探源
姚伟钧
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即“煮熟到适当程度”。“烹”“妊”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但“烹…饪”一旦成为固定词组“烹饪”,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不简单等同于“烹”“饪”的词素意义相加,烹饪一词的含义是随着中国烹饪技艺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早期中国,饮食水平极低下,烹饪含义很简单。那时烹饪含义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的产生,为煮食物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烹饪含义就增加了新的内容——煮。至此,烹饪就具有“烧煮”两层含义。由于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烹饪含义又增添了炸炒内容。随着中国饮食逐步形成主食和副食两大类,烹饪就不再单指副食如肉、鱼、蔬菜的烧烤、煮炖和炸炒,也包括主食如米饭、馒头、饼、点心等的制作了。
烹饪从人类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考古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烹饪技艺由”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如“烧”,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不用任何烹饪,直接把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熟或半熟;还有“烤…石烙”“石烹”。这四种方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新石器时代后,由于农业、畜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烹饪水平也有所提高。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简单炊器,大都已经具备,有陶制鼎、甑、釜、罐、盆之类。它们说明,新石器时代后,中国烹饪方法逐渐多起来了,因为炊器多样化是与馔食多样化分不开的,所以谯周《古史考》说:“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
发掘出的商周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那时的烹饪方法以煮蒸为主。《中国青铜器时代》考证商周的烹饪方法,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关于先秦有没有“炒”这种烹饪方法,现在存在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当时尚未发明。事实上,考古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就已出现。河南新郑春秋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锅的质地比较薄,很适于作煎炒使用。
在先秦文献中,炒菜也不乏记载,如《楚辞》中的“煎鰿雀,遽爽存只”。它的方法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映证的是,在楚目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湖北随县曾侯己墓曾出土了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粱,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江西靖安也出土了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欢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烹饪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炒之间没有严格区别,同时炒菜品种也不够多,但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后期,虽然有简单的烹饪,但作为技艺的烹饪尚未形成。到了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劳动人民的创造,各种炊具相继出现,我国早期的烹饪技艺和一些基本烹饪方法初步形成。春秋战国以后,食物品种不断增多,烹饪技术也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有人粗略地统计,竞达二十多钟,如氽、抄、炒、炸、浸、烙、烤等,这些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
(2014年09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关于中国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烹饪有着悠久绵远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湛技艺。正是因为中国烹饪技艺领先于他国,赢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B.中国烹饪最初也只有烧的含义;是陶器的产生,开启了煮的新内容;而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则增添了炸炒这层更新的内容。
c.中国烹饪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最初是从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烹饪方法由少渐多,烹饪技艺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发展。
D.中国烹饪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其标志是各种炊具开始相继出现。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烹饪技术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烹”和“饪”两词的意义不尽相同,“烹”意思是“烧煮”,“饪”意思是“煮熟到适当程度”。合二为一,“烹饪”的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 |
B.陶器出现之前,所谓“烹饪”,只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出现以后,煮的内容方才出现,“烹饪”才真正具备“烧煮”的意义。 |
C.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中国烹饪方法只限于“烧”“烤…石烙”“石烹”这四种烹饪方法。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的烹饪方法方才真正逐渐多了起来。 |
D.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烹饪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方法的丰富受制于烹饪器具的发明和制作。中国炊器的多样化与中国馔食的多样化之间密不可分。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烹饪在商周时期,炊器极其简单,多属蒸煮之器。局限于炊器的简单,商周时的中国烹饪亦局限于煮蒸这两种方法。 |
B.春秋时期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的出土,证明最重要又常见的炒烹饪法其实至迟在春秋时候就巳出现。 |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炉盘和江西靖安铜制器具的出土,说明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中国烹饪开始运用了煎炒之法。 |
D.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氽、抄、炒、炸、浸等多达二十多种的烹饪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中国烹饪开始日臻完善。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 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 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 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选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有删改)(补充材料)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1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C.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黄炎培的崇高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梅花,另一种乡愁
方华敏
①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②初识梅,是在画上。
③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④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梗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⑤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⑥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⑦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⑧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⑨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⑩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诗歌,在雪中摘梅花玩乐的情景,已有踏雪赏梅的意境,作用是统领全文,突出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
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初识梅花时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
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外婆面对艰苦生活的坚韧和对外婆的怀念。 |
D.文章第⑥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 |
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2)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4)作者第⑨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