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①工业体制的分工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技术行业如此,在人文思想领域同样出现了细致的专业分工;许多学科越来越多地成为集体性的流水化作业。精英化的个人学术传统正被一个平庸时代磨灭。
②今天学科的分工日益精细狭小,今天的学者再也难以达到200年前学者那样的融会贯通横跨好多个领域。自然科学已有4000多门,社会科学仅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就包括300多个门类;各学科还在不停地分支、移植和嫁接,相邻学科的两个专家越来越难以沟通。这些局限于狭小知识范围内的“专家”与科学的其他“专业”、以及对宇宙的完整解释日渐失去了联系。
③在精英没落的同时,知识正走向大众化。在纸质书出现之前,中国人使用竹简和木简,孔子周游列国载了半车书,实际不过几本书而已。数字化的电子书比纸质书的出现更具革命性,文字影像构成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实物状态,以比特的形式抽象化存在和传播,汗牛充栋将成为往事。
④电视时代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与文字,彻底抹杀了知识和思维的意义,人们从此得到最多的娱乐和最少的信息。
⑤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他人统治”的时代,一切东西都被“大多数”和“主流”磨平。尼尔·伯兹曼指出,电视将人们带入一个娱乐至死年代,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淹没。“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摆脱奴役,而电视却成为一条最便捷的“通往奴役之路”。
⑥“盒子里的人是可怜的,其程度有甚于无产者,他们除了睡觉时以外没有自由。”在《1984》中,奥威尔预言“老大哥”通过机器监视着人们,精巧的机器沦为一种邪恶的权力技术和统治手段;赫胥黎则认为,人类失去自由和历史并非因为“老大哥”,而是人们过于依赖和崇拜那些使人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机器。
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的人们有远比古人丰富的知识,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机器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成为现代世界的构成方式。机器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与态度。机器不仅塑造了反智人格,而且建立了一个反美体系。审美作为手工时代的遗产,在机器时代遭到残酷的肢解和擦写,一种整齐划一僵硬粗鄙的工业景观,彻底篡改了人类关于美的经典记忆。中国乡村彻底失去传统的地域风格的民居色彩,沦为恶俗的建筑垃圾。
⑧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衍生出书法这种独特的审美艺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书写者的自由,使书写者体现出一种悠闲从容和悉心雕琢的生活态度。随着技术进步,钢笔取代了技艺复杂的毛笔;现代之后,没有方向感的一次性圆珠笔又取代了钢笔;电脑时代以来,键盘敲打彻底取消了书写本身。毛笔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而键盘则宣告了这种“可能性”的终结。在安装了无数种字库之后,电脑可以书写出各种制式文字。文字越来越接近机器,而离人越来越远。在使用电子排版和印刷字体的人们那里,世界被简化为“速度”。
⑨工业化浪潮在消灭了知识文盲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艺术文盲。这种文盲缺乏传统的审美和人文情趣,他们占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在一个重商时代,他们是会计、工程师、老板、经理、医生、官吏。对他们来说,文字只是一种工作的工具,与文化无关。
⑩在一个功利化、物欲化的世界,人们无暇关注宗教、艺术和手艺,只剩下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工作,或者再加上消费。这种新型人格被称为“经济人”,一切都为了攫取金钱。经济人是机器体系和经济社会的产物,一旦脱离机器体系,这种“成功人士”就是一个狂热的精神病人;他把一切非工作的活动都视为堕落和失败,以至于无法正常地面对生活本身。
在机器体系中,无论成功或者失败,人都是不自由的不完整的;就如同在监狱体系中,无论狱卒或者囚犯,都无法摆脱对人性的压抑与反动。
(选自杜君立《机器时代的文化焦虑》,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在200年前的精英化的个人学术时代,每个学者都能融会贯通好多个领域的知识。
B.数字化的电子书的出现,使思想摆脱了实物状态,更方便地存在和传播,具有革命性。
C.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他人统治”的时代,电视作为其主要成员直接控制了人们的教育。
D.奥威尔预言人们失去自由是由于“老大哥”,而赫胥黎则认为是由于人们过于依赖和崇拜机器。

E.在重商时代,文字对会计、老板、经理、医生、官吏等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的工具,还与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细致的学科分工是因工业体制的分工原则的广泛渗透而产生的,说明在工业化之前,学科之间并没有分工。
B.工业化导致了学科分工,学科分工导致了艺术文盲,艺术文盲导致了知识走向大众化。
C.今人比古人更有知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可见诗意与知识的多少并无必然的联系。
D.从毛笔到钢笔到圆珠笔再到键盘,技术越来越进步,而艺术性却越来越少,说明技术与艺术是不相容的。

工业化浪潮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哪些弊端?请分点概括。
2013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隆重推出一档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影响极大,受到了一致好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受到好评的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章太炎
张中行
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第一,诗第二,画第三。这就难免使人生疑。章太炎先生就更甚,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
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还是有所知的,这都是由文字中来。这文字,有不少是他自己写的,就是收在《章氏丛书》中的那些;也有不少是别人写的,其赫赫者如鲁迅先生所记。总的印象是:学问方面,深,奇;为人方面,正,强。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这是大醇。治学好奇,少数地方有意钻牛角尖,如著文好用奇僻字,回避甲骨文之类;脾气强,有时近于迂,搞政治有时就难免轻信:这是小疵。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上天不负苦心人,是一九三二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广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自然不能多。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我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时候。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1936年)。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没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忧虑离开人间了。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面挂一张字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不流利。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生所写,真可谓字如其人了。
结合全文,概括章太炎先生“怪”的主要表现。
文章第三段说“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章太炎先生的“大德”之“本”
是什么?作者写章太炎先生讲演,为什么又写马幼渔等弟子的行为?
“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文中直接引用章太炎先生的原话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仪式
夏立君
返回山东的路上,我特意绕道上海,去拜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和陈子龙墓。多年了,明清易代之际的陈子龙和夏氏父子,尤其是少年夏完淳最令我难以释怀。知道这三个人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去拜谒他们墓地的计划,干脆不跟任何人提及,起码能免掉解释的麻烦。
来到佘山镇广富林村,陈子龙墓就在湿地中间一块略高的台地上。一圈围墙围成一个墓园,园内生满翠竹绿树,坟丘很低,几与地平,几块石碑立在周围。这是隔着高高的栅栏门看到的景象。我进不去墓园,门上挂着锁。不能到墓前凭吊一下,不能读一读那些碑文,心有不甘。村干部安慰我说:隔着门看看就行了,进去看也就是那个样。
独立栅栏门外。我望了望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陈子龙啊,你虽是大英雄,却不能为当代人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注定要寂寞了。我打量着这道门,然后手脚并用,翻过了栅栏。这一回把该看清的都看清了。绕坟一周,揣摩碑文,拍照,默哀,原路退出。
离开佘山镇,来到了小昆山镇荡湾村。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村北开阔的田野中,守墓人打开门后就走了。墓丘上遍覆翠竹,墓前有九株合抱粗的香樟树,枝繁叶茂,颇有蓊郁之像。父子俩葬于此已有三百六十年了。1645年(清顺治2年)9月17日,夏允彝抗清失败后在家乡投水殉国。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在南京遇难。行刑方式是斩首,夏完淳拒绝下跪,刽子手只好从颔下以刀抹其喉。父殉国时虚岁50,子就义时虚岁17,他们以近似宗教的虔诚先后献出自己的生命,生命成了他们向故国山河所能奉献的唯一祭品。有人拿后来的民族融合的事实来否定他们这类人的伟大,这是极麻木极浅薄极无聊的实用主义。
我盘桓良久,不忍离去。这里和陈子龙墓园一样,一片寂静,在我到来和离去的全过程中再没见到一个人。在碑前站好,垂手,阖眼,默哀,举行这只有一个人的仪式。
翠竹无声,香樟无语,它们似乎在和我这个远道之人一起默哀。默哀进行了多长时间,我不知。一阵风来,似从空中压到脚底,香樟树叶竹叶及墓园内所有植物的叶子飒然作声,仿佛三百年前的凄风苦雨骤然而至。我忽然悲从中来,禁不住张开喉咙,放声大哭,热泪长流。
整个清代,对夏氏父子墓一直是保护的。乾隆时,还对这些抗清义士予以表彰。满清统治者没有让自己陷于麻木状态。后来,极麻木的事竟让新时代的汉人做了。1955年4月,荡湾村民盗掘夏墓,打开夏允彝棺椁,掘出墓志铭一方、印章二枚、松江布数匹,还有折扇、扇坠等物,大多被村民分抢。极为宝贵的手稿一卷、线装书十余册,当场损毁!
又回到小昆山镇驻地。忽见一个路标,指明前方是“二陆读书台遗址”。二陆是谁?晋代才子陆机、陆云兄弟?经询问,果然是。二陆是小昆山人,当地与他们有关的景点有多处,都是热闹的地方。才子到底比英雄可爱。我是奔英雄而来的,就不到才子那里凑热闹了。
忽然又想到夏氏墓园里的那些鸡鸭。守墓人在墓园里养了不少鸡鸭,它们在坟茔背面的丛林里组成一个鸡鸭帝国。我的突然而至的哭声,那些鸡鸭该听得最为真切,不知吓着了它们没有?我痛哭的时侯,忘了天地宇宙,也忘了这个鸡鸭帝国。对英雄来讲,它们倒的确是麻木的。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默哀时的场景,请简析其表现特色。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其中的三处。
本文以“一个人的仪式”为题,请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小题。
湿 湿 的 想 念
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事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取材于沈红《湿湿的想念》)
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和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4-6公里的深海盆的海底,在东太平洋的克拉里昂断裂带与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储量特别大,大约平均每平方米100公斤以上,总量估计可达30亿~50亿吨。锰结核是一种。它外形浑圆,一般是褐色的,往往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其他物质成层状生长,包裹核心,含有锰、铁、铜等20多种金属元素。到目前为止,关于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有多种说法。早期比较流行的是,大陆或岛屿上岩石风化后分解出的金属离子,被风或河流带入海洋。后来也有人提出,是海底火山、海底风化和水溶液为它提供了所需的金属元素。海水本身是盐类溶液,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金属元素供应源。宇宙尘埃等外空物质也能形成锰结核的元素供应源。近年来,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有人提出可能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才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在深水环境下,锰结核不停地生长,单体锰结核生长速度极慢,可全世界的锰结核增长总量十分可观。科学家枯计,太平洋的锰结核一年之内生长的铜就可供世界用3年!
关于锰结核的生长机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假说:一是自生化学沉积说,认为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这种沉淀物可吸附锰离子并产生催化作用,促使二氧化锰不断生成。二是生物成因说,它的理论根据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锰结核的表面和内部细微构造时,发现结核表面有很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当其形成管子时,摄取了大量的微结核于壳内。三是火山活动说,认为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气体,伴随着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使锰和其他金属经过氧化富集、沉淀,形成锰结核。
现在已经估计出,锰结核大约每千年生长1毫米,有的甚至每万年生长1毫米,其生长速度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可是为什么锰结核没有被厚厚的海洋沉积物埋起来,还有待于人类去发掘。
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B.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C.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D.含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锰结核一般是褐色的,在锰结核的“核”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层包裹一层,外形浑圆。
B.锰结核含有锰、铁等20多种金属元素,它的表面有许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
C.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是大陆或岛屿的岩石、海底火山喷发的气体、本身是盐类溶液的海水以及宇宙尘埃等。
D.锰结核的年增长总量非常大,但就单体的锰结核增长速度看,非常缓慢,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PH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
B.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盆的海底,这与其金属元素供应源和生长机理密切相关。
C.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炽热气体,能将海中的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析出,形成锰结核。
D.锰结核的生长速度不同,体积大小不一,彼此相差很大,因此无法估计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摘录)
(法国)雨果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过去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迫害、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
在第一段划线句中,“过去”和“未来”分别象征什么?
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5字)
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简要回答。
“一个新的纪元”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纪元。(不超过15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