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A.上海 | B.厦门 | C.广州 | D.汕头 |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斗争扩大化 | B.“大跃进”运动 |
C.农村人民公社化 | D.“文化大革命” |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
民国初年,山东济南“各方铺户所列奢侈品一类,实远不若南方之多”,“首饰铺玻璃匣中所陈设者,大抵皆为南方三十年前之古旧银器”,手帕“亦皆南方三十年前通行之物”。这说明
A.当时南方奢侈之风远不如山东盛行 |
B.辛亥革命对山东社会发展没有影响 |
C.当时山东还没有出现近代民族工业 |
D.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
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政治条件是
A.维新变法运动 |
B.辛亥革命的推动 |
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