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事实最终证明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A.英国 | B.法国 | C.波兰 | D.西班牙 |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它是一场动机正确、方法错误的爱国的农民起义的朴素形式。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恨的爆发某种意义上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其中“它”主要指什么
A.三元里抗英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百团大战 |
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
B.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 |
C.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
冯友兰教授说:“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灭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灭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这一观点
A.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对农民阶级存在一定的歧视与误解 |
B.违背历史事实,充满谬误 |
C.放弃了机械的革命史观,具有近代化史观意识 |
D.高举鲜明反宗教旗帜,在某些方面过于偏激 |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认为“该国人久沾广东贸易(正常中英贸易)之利,若被……阻坏,该国国主岂肯姑容。”并向英国国王致信,要求其管束属民“必定使之不敢再犯”。这表明林则徐
A.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英国国王身上 | B.已经具备一定的近代外交观念 |
C.对英国政治有较准确的认识 | D.注重寻求和平途径实现禁烟 |
德皇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在统治了德国20年之后,曾骄傲地声称,他从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决议。”这主要表明
A.德皇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 |
B.德国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
C.德意志议会不享有决策权 |
D.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成熟的代议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