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共16分。
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
黄麟
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②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
③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
④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把原因归咎“盛世”。这是不正确的。有时候,国家不幸,大环境不好,但作家个人的生活境遇比较好;有时候大环境好,即盛世时代,作家个体的生存状况却很糟。比如,李白杜甫是出生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又都经历过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你说李杜是乱世出的大师还是盛世出的大师? “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是一种情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一种情况,不能将二者绝对化。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可见“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觉得,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别把过错都算到时代身上。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不能本末倒置。盛世有盛世的大师,乱世有乱世的大师,不能一概而论。
⑤大师之大,不在著作等身,不在胡子长短,在于人格和文魄之大,在于其作品传达的伟大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新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⑥首先,就作家自身而言。许多作家成名之后,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名气变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可能利益最大化。文学成了作家谋取名利的道具。作家不是被“圈养”,就是被商业收编,无法实现精神和灵魂突围。作家的物质GDP是上去了,精神CDP却一直负增长,入不敷出。自身一团污浊,何以宁静致远?内心一团漆黑,如何照亮别人?
⑦文学功利化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想天上的馅饼往自己的头上砸。作家不但影响不了社会,反而被社会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文学最大限度被物化和细化,导致许多作家在讨价还价中创作,锤炼的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鸡虫得失。文学丧失了敬畏,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管什么大师不大师。做人格局小,何来作文格局之大?这个时候,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
⑧其次,就无名作者的成长来说。当下的文学期刊,大都江河日下,风光不再。据一位业内人氏透露,不少省级文学期刊,比内部刊物更“内部”,除了图书馆,订阅的读者不超过一百本。某些文学期刊成了编辑和作者自娱自乐的“圆桌文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在看。文学期刊的影响力更是日渐式微。如果没有媒体和网络的配合,靠单打独斗,不管这些文学期刊如何声嘶力竭,要吆喝出一个“著名作家”,难度较大。
⑨另一方面,是文学粉丝对文学新人的排斥。伪作家太多,伪大师太多。这些伪作家伪大师,到处招摇撞骗,严重透支了读者的信任。于是,每个文学粉丝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想方设法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工具。于是,文学粉丝变得势利无比,学会吝啬赞美。即使读到一流的文章,如果是无名作者,他也会不屑一顾,嘴角上翘,大声叹喟大师难觅。
⑩中国不出文学大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对文学的影响。电影电视的多彩多姿,互联网的色声犬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功能。过去,读者的精神食粮,主要是文学作品。现在,时代不同了,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大削减了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
⑾一切与文学无关,却与文学家有关。不同的起跑线,文学节节败退,影视网络后来居上,这是作家不能容忍的。于是许多作家不惜放下身段,和娱乐圈同抢一块蛋糕。一番大打出手之后,作家华丽转身,名利双收。只是,人品和文品荡然无存,泯然众人。于是,“大师”休矣。
⑿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时代呼唤大师。因为,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
(摘自人民网2010年3月26日文化频道,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鲁迅也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把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的原因归咎体制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伟大作品的诞生,与大环境无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
C.现在,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使人们找到了感情喧泄的渠道,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
D.作者认为,文学最大限度地被物化和细化,许多作家锤炼的已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利益得失,难于写出好的作品。

E. 所谓大师,并不在于作品的多少、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作家的人格和文章的气魄,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普世价值。
以下论据中,与“盛世说”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
D.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如何理解“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60年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尊重人权,尊重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挑战权威马国亮
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说他“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从此,人们都以他的话为圭臬,也“永以为训”。传说唐太宗计赚《兰亭序》后,爱不忍释,甚至遗诏作为他的殉葬品之一,导致这一瑰宝永绝人间,传世的只是几个临本。但梁武帝之说,也有不以为然,不以为训的。唐代的张环瓘的《书议》便说“逸少则格调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仍乏神气。”还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多贵也。”清代的包世臣也说:“谓右军字势雄强,若如《阁贴》所刻,殊不见雄强之妙,而《兰亭序》也未称也。”包世臣是学者,也是书法家,著有书法理论《艺舟双楫》。
又如举世称誉的莎士比亚剧作,也不是人人服膺的。胡适就指出过,“莎士比亚与伊利莎白女王一朝的戏曲家比起来,自是一代圣手了。但在今日平心而论,莎士比亚实在多不能满人意的地方,实在远不如近代的戏剧家。现代人若虚心细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至多不过能赏识某折某段——正如我们欣赏文明戏曲中某段曲文——绝不觉得这人可与近代的戏剧相比。他那几本最大的悲剧,其实只当得近世的平常刺激剧melodrama, 如Othello,一剧一本,近代的大家绝不做这样的丑戏,又如举世钦佩的《奥塞罗》、《哈姆雷特》,我实在看不出什么好处来;Hamlet是一个大傻子。”(《胡适日记》)
白居易的诗,传诵至今,似乎没人会说不。但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评论英人Arthur Waley所译中国诗特别推崇白居易的诗时说:“香山才情,昭映千古,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厚之意,有间未达。其所怀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一琐直,形而见绌矣。其写实与比少陵之真质,则一沉挚,一铺张,况而自下矣。”(《谈艺录》)
提到白居易,不免想到人尽皆知的《长恨歌》。傅雷对傅聪说:“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同凡俗,处处不脱帝皇的nobleness(高贵庄严),更是千古奇笔。”(《傅雷家书》)可是龚自珍早就说过《长恨歌》中的“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真千古恶诗之祖。(《羽王岑逸事》)
又如欧洲的印象派、野兽派画作,举世认同,徐悲鸿却斥之为“雷诺亚之俗,塞尚之浮,马蒂斯之劣,藉卖画商人的纵然宣传,亦能震撼一时。”甚至说“这些人的画,一小时可画两幅。”
这些名家的贬词,你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见仁见智,原无足怪。这是真正的“百家争鸣”,不是屈服地只能有一家之言,而害怕对权威的挑战。
举出这些例子,不过说明了,只要你能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就不怕直说。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墙头草。要敢于说出你的想法,敢于犯众怒。即使别人未必同意,却必然触发了别人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以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挑战了过去物理学界一致认为宇称守恒和能量守恒、电荷守恒一样普遍适用的定律而获得一九五七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如果他们盲从于过去的权威定律,就不会做出新的结论。(《散文·海外版》2000年第5期)
1.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怀瓘、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与梁武帝截然相反,这两种认识主要集中在对王羲之书法气势的看法上。
B.张怀瓘一分为二地评价了王羲之的书法,既否定了它的基本功和气势,但又肯定了它的格调和形体。
C.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很有研究,把王羲之的《阁贴》刻本和《兰亭序》临本作为研究的依据。
D.包世臣既是学者又是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因此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中肯的。
2.对文章引用唐太宗用《兰亭序》殉葬的目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爱到极点。
B.说明“稍逊风骚”的唐太宗附庸风雅。
C.说明唐太宗受梁武帝的影响很深。
D.说明王羲之的书法是被捧成的“权威”。
3.下面对胡适的一段话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认为莎士比亚是时代造就的“权威”,也受到时代的局限,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权威”不可能具有永恒性。
B.胡适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虽多,但缺少精品,即使他的巨著也只当得现代“文明戏曲的某段曲文”。有的剧本竟是大家不齿的丑戏。
C.胡适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作过认真的研究,认为《奥塞罗》和《哈姆雷特》没有给读者带来什么收益,何况哈姆雷特还是个“大傻子”。
D.胡适尊重客观实事,不仅平心而论莎士比亚毕竟是“一代圣手”,而且还希望“现代 人”力戒高傲,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要虚心地细读。
4.下列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权威”给社会和历史造成极大的影响,说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开头用王羲之书法评价的例子揭示主题,统领全文,结尾从假设否定的角度强调了“挑战权威”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B.文章中对《长恨歌》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对杨贵妃的认识上,举了两个例子,傅雷认为杨贵妃超凡脱俗,高贵庄严,而龚自珍认为杨贵妃的“回头一笑百媚生”表现了“勾栏妓女”作风。
C.徐悲鸿极力否定欧洲印象派、野兽派的画作,说它之所以能“震撼一时”靠的就是画商的炒作。因为这些画“俗”、“浮”、“劣”,所以只能是劣质商品而决不能称为艺术品。
D.文章在列举了书法、戏剧、诗歌、绘画等方面“挑战权威”的实例之后,又举出了杨李创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这就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沟通起来了,使本文的论述更开阔更完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松果体素是由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研究发现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它帮助人体在夜晚产生睡意并安稳入睡。
松果体与位于大脑内部被称为下丘脑的腺体。共同控制着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光线透过视网膜到达下丘脑的视束交叉上的神经核,进而转化成特定信息传抵松果体,松果体便会提高或降低松果体素的分泌。夜晚来临时,松果体释放出松果体素,使体温下降,心跳速度减缓,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血液中的松果体素浓度在凌晨l-5时达到一天中的峰值。随着曙光渐露,松果体素的分泌量逐渐降低。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与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有极密切的关联。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讯号,透过视网膜传达至松果体的路径,解释了造成部分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由此可知,睡眠模式紊乱及伴随而来的松果体素分泌异常,很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所致。
对人体而言,维持睡眠/清醒周期的正常是非常重要的。体内自然分泌的松果体素不足会改变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也深深地影响着睡眠的质量。(节选自《科学画报》98.9《谁控制着人体的昼夜节律》)
1.根据文意,对“松果体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由大脑中松果体分泌的与人睡眠有明显关系的化学物质。
B.由松果体释放出来的控制体温升降和心跳速度的一种化学物质
C.由松果体分泌出来的分泌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减而增减的一种化学物质。
D.一种由松果体自然分泌的帮助人体产生睡意并安稳人睡的化学物质。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足以控制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运作。
B.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有助于人体感受昼夜周期功能的发挥。
C.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影响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
D.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多少。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是由自然分泌松果体素的松果体控制的。
B.人的睡眠/清醒周期发生紊乱,原因就在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不正常。
C.维持体内松果体素的正常分泌,是维持睡眠/ 清醒周期正常的重要条件。
D.停止松果体素的分泌,将扰乱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严重影响睡眠的质量。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松果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讯号的不同,导致了血液中松果体素的浓度昼夜不同,
B.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在于昼夜光照强弱讯号不能透过视网膜传抵松果体,也就不能调节松果体素的分泌。
C.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可能导致松果体不能正常地分泌松果体素,并使睡眠模式产生紊乱。
D.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恐怖的“圣婴”——厄尔尼诺,现在,在翻天覆地之后悄悄退场了,但我国反常天气似乎并未结束。什么原因呢?原来另一位翻云覆雨的大师——“仙女”拉尼娜登场了。[注]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在势头强盛时一般都是联袂表演,这是因为它们属恩索家族。
由于太平洋蕴藏的水量、热量都远居于其他各大洋之上,其赤道海域的水温变化就成为全球天气变化重要的动力源。赤道上空有两大气团,东边的高气压中心位于南太平洋复活节岛附近,西边的低气压中心位于新几内亚岛附近。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盛行与这两个气团的气压差成正比的东南信风。与低气压对应的上升气流和与高气压对应的下沉气流形成一个纬向环流(沃克环流)。在赤道南北的副热带地区,还有因为高空赤道上空热空气向两侧移动,低空冷空气向赤道移动形成的经向环流(哈德利环流)。每隔几年,沃克环流的两个气团的气压差会发生同时增强或减弱现象,哈德利环流也会随之联动,气象学家将此称为南方涛动。
80年代后,科学家发现南方涛动发生时,如果东西两个气团的气压差缩小,对应的海洋变化为东太平洋表层水温、水位升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气压差增大,则东太平洋海水水温、水位较多年平均值下降,这就是拉尼娜现象。这种海洋和大气的全球联动被气象学家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简称恩索事件。
厄尔尼诺衰减之后,太平洋东部的深海冷水会泛上表层,造成海面水温下降,使上空环流有一个向正常状态急速恢复的过程。厄尔尼诺越强烈,海水表底层对流就越强烈,大气环流变化也越明显,这个过程往往被矫枉过正,因而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一般会续发拉尼娜现象。所以“圣婴”“仙女”在夏季相约1998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厄尔尼诺、拉尼娜均为西班牙语译音,分别是“圣婴”“仙女”的意思。
1.不是“南方涛动”赖以发生的条件的一项是()
A.太平洋蕴藏的水量、热量远居其他各大洋之上。
B.赤道上空有东西两大气团。
C.纬向环流带动经向环流一起运动。
D.太平洋赤道附近盛行东南信风。
2.对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翻天覆地之后悄悄退场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翻云覆雨登场而来的是拉尼娜现象。
B.沃克环流和哈德利环流的气压差缩小,东太平洋水位、水温升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C.两大气团气压增大,东太平洋水温、水位降低,这就是拉尼娜现象。
D.不论是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都是南方涛动的产物。
3.对“圣婴”与“仙女”联袂演出的直接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涛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B.强烈的厄尔尼诺衰减后,海面水温、大气环流的变化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C.厄尔尼娜现象发生时水温高、水位高;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水温低、水位低。
D.厄乐尼诺现象衰减后,海面水位降低,上空环流恢复正常。
4.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大气环流运动的现象。
B.发生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才能发生拉尼娜现象。
C.厄尔尼诺、拉尼娜造成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东太平洋地区。
D.“南方涛动”发生的基本动因是太平洋表层气温的变化。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有人认为,现在能通过基因修饰或改造延长线虫的寿命,那就有可能通过同样的方式让人类长寿。但是,更多的专业人员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怀疑。因为,线虫与人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机制有极大的差别。线虫只是由大约1000个细胞组成的不到1毫米大小的微小生物。而且它们的细胞没有一个是可以分裂的。此外,人到老年会得各种各样的老年病或顽症,如糖尿病、癌症、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症)。但对线虫和果蝇这类低等生物的研究发现,它们到老年时不会得这些严重疾病,而且没有骨骼病,更没有骨质疏松症。因此,有专业人士认为,线虫不是抗衰老研究的理想对象。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把线虫当作衰老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呢?研究人员的回答是,由于它们的寿命很短,可以利用它们来使研究更容易一些,结果更快一些。线虫特殊的生物特性意味着它的寿命具有自然的伸缩性,而且对衰老具有巨大的潜藏的耐受力。比如,当食物稀少时,它会自动进入特殊的冬眠期。在此期间它们停止进食、发育和运动,并且长出一个厚厚的保护性外壳。这样,它们的衰老也就极大地延迟,能够生存70天。这种自然的耐受艰苦环境的潜能使它们比起一般只生存20天的寿命来,超出3—3.5倍。
研究发现,可以对线虫的称为“时钟”的一类家族基因中的任何一种基因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使线虫多活60%的时间。但是,基因突变后的线虫存在着严重的生命质量问题。它们在发育、呼吸、游动、进食、排便等方面都比一般线虫更为缓慢,而且它们几乎总是昏睡,很少有繁殖能力。
如果改变我们的某种长寿基因,使我们能活到120岁,但却像线虫那样过着一种没有生命质量的生活,更享受不了生活的乐趣,比如,到25岁才青春期的发育、对异性没有爱的欲望和需求、不能运动、不能娱乐,我们还需要这样的长寿吗?
另一种实验动物——小鼠寿命的研究对我们作了另一种角度的启示,这种动物至少是脊柱的,也因此比较接近于人,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研究发现,小鼠的长寿基因较少,也没有在线虫和果蝇身上所看到的那些长寿但生命质量低下的现象。当然,小鼠也有所谓的长寿基因,称为IGF—1,它调节着生长激素受体。如果这种基因发生突变,就可以使小鼠的寿命增长80%,但是,如果以此模式来调节人的相似的基因,则是南辕北辙。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对一个人是良药的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品,相似于能使小鼠长寿的基因对人来说刚是可能使人患糖尿病,而且短寿。
1.对线虫不是抗衰老研究理想对象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线虫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机制与人有极大的不同。
B.线虫老年时不会出现人类的各种各样的老年性病症。
C.线虫具有一种耐受艰苦环境的自然而巨大的潜能。
D.基因突变后线虫的长寿是以降低生命质量为代价的。
2.对“如果以此模式来调节人的相似基因,则是南辕北辙”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非但不能使人长寿,反而可能诱发某些疾病。
B.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虽然可以使人长寿,但可能会诱发某些疾病。
C.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非但不能使人长寿,反而可能降低人的生命质量。
D.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虽然可以使人长寿,但可能会降低人的生命质量。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能否通过改造基因延长人的寿命的问题上,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B.即使不进行基因改造,线虫也可能凭借其特殊的生理机制延长寿命。
C.人类已可通过改变基因而活到120岁,但享受不了生活的种种乐趣。
D.改变小鼠的长寿基因,既可延长它的寿命,也不会降低它的生命质量。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的正确的一项是()
A.科研人员对线虫以及小鼠的研究表明,目前人类对抗衰老的研究仍然难以大有作为。
B.寿命具有自然伸缩性的线虫能延长寿命,因此不具这种特性的人类将无法延年益寿。
C.线虫的基因突变后生命质量下降,说明采用基因突变方式必然会导致生命质量下降。
D.在小鼠研究中出现南辕北辙现象,表明用调节基因的方法延长人类寿命只能事与愿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