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
|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
|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
|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
| 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
|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
| 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 |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日益壮大 |
| B.西学已经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追求 |
| C.新式学堂和学会创办人多为洋务派 |
| D.以“中学为体”为旗号有利于西学传播 |
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19世纪欧洲人的创意,却在20世纪的美国变成大众化消费品,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电脑 手机 | B.报纸 收音机 |
| C.热狗 麦当劳 | D.汽车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