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分)认识事物是从了解其原因(或背景)入手的,也只有真正掌握了该事物的原因(或背景),我们才能深入的分析该事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危急关头,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美国独立战争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参加独立战争的国际志愿人员约7000人),同时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了法、西、荷等国的援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客观原因。
材料二: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恩格斯《德国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为什么会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材料三:“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呈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不可能。”
──1924年11月孙中山答记者问
(3)材料四中的孙中山对“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的背景分析是否正确?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何在?
材料四: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图一 图二 图三
注:
图一标题写着:中国正迈步走向民主统一。
图二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三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4)图一、图二中《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520 |
1600 |
1670 |
170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5.25 |
8.25 |
13.5 |
17.0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化过程中英国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2)城镇人口数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化的进程。材料二图表所显示的D—E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E—F阶段我国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又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推动英国、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何不同的主要因素?各举一例简要说明之。
阅读有关“经济外交”的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认为“经济外交”包括两个实质性的内容:一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二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战略目标、或追求经济以外的利益,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
——张静《中国的经济外交》
材料二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时提出了复兴欧洲的计划。他陈述了欧洲所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势,要求给欧洲大量的额外援助,“不然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否则就不可能有安定的政治和稳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张盛发《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
材料三当前,世界多极化曲折前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相互需求广泛,合作机会广阔……
——《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大有可为》(2004年9月3日)
(1)经济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和效果。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实行经济外交的必要性,简要分析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与二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在政治动机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原因在于中国较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法家人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但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
——引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这样的权力分配有何积极作用?
(3)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旨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能表明这一宗旨?中国于哪一年加入该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趋势(进程)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