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分)一百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4)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辛亥革命研究热。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以辛亥革命为例,谈谈你对历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就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材料二: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材料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来看,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请回答:
(1)概述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贡献。
(4)根据材料概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同点。
儒家学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其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简要指出儒学能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击下,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这一主流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将这一思想主流发展到高潮。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时代宣告结束,为民主、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创。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丧失主流地位》
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18、19世纪以来西方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儒家思想在东西方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为主题写一篇短文。(12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6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材料三“一国两制”构想中的战略原则是:争取港、澳、台地区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之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构想中的策略原则是:在统一的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允许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只要这些差异不损害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振兴,都允许存在。
—— 王淑强《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 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 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实施“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前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