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
(取材于《魏书˙王肃传》)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韵雅畅,深会帝旨会:符合
B.不觉坐之疲淹也淹:时间长
C.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引:推荐
D.蒸民未阙一餐阙:同“缺”,缺少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言萧氏危灭之兆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卿何为而来
徐公何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然性微轻佻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
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
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
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
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杀害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
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
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
D.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曾巩
闻三代之,乡里有学。士之秀者,自乡升诸司徒,自司徒升诸学。大乐正论其秀者,升诸司马。司马论其贤者,以告于王。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论定然后官之者,郑康成云:谓使试守。任官然后爵之者,盖试守而能任其官,然后命之以位也。其取士之详如此。
今陛下隆至德,昭大道,参天地,本人伦,兴学崇化,以风天下,唐虞用心,何以加此?然患今之学校,非先王教养之法,今之科举,非先王选士之制。圣意卓然,自三代以后,当途之君,未有能及此者也。臣以谓三代学校劝教之具,汉氏郡国太常察举之目,今之宜,理可参用。今州郡京师有学,同于三代,而教养选举非先王之法者,岂不以其遗素励之实行,无用之空文,非陛下隆世教育人材之本意欤!诚令州县有好文学、厉名节、孝悌谨顺、出入无悖者所闻,令佐升诸州学,州谨察其可者上太学。以州大小为岁及人数之差,太学一岁,谨察其可者上礼部,礼部谨察其可者籍奏。自州学至礼部,皆取课试,通一艺以上,御试与否,取自圣裁。今既正三省诸寺之任,其都事主事掌故之属,旧品不卑,宜清其选,更用士人,以应古义。遂取礼部所选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试守,满再岁或三岁,选择以为州属及县令丞。秀才异等,皆以名闻,不拘此制。如此者谓之特举。其课试不用糊名誊录之法,使之通一艺以上者,非独采用汉制而已。
如臣之议为可取者,其教养选用之意,愿降明诏以谕之。得人失士之效,当信赏罚以厉之。以陛下之所向,孰敢不虔于奉承?以陛下之至明,孰敢不公于考择?行之以渐,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三代之道:治国策略 B.今之宜,理可参用揆:度量、观察
C.无用之空文课:学习 D.有秀才异等即:就是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B.“秀才”,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文中是对儒生的称呼。
C.“艺”有技能,才能之意,也有典籍之意。文中“一艺”指的是一种经书。
D.“掌故”文中是官职的名称,掌礼乐制度。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议论的重点是人才选拔制度,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优劣,文章首段引经据典,指出察举制的优越性,观点鲜明。
B.作者盛赞皇帝的美德,提出要学习参考三代以来的察举制,认为科举制是舍弃久已得到检验的选拔制度而崇尚无用的空文。
C.作者不尚空谈,而是明确提出“特举”这一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比科举制明显优越,有力地化解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D.曾巩希望自己的特举制度能得到皇帝的采纳,希望皇帝凭借自己的贤明与明确的赏罚制度,实现人才兴盛、政通人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2)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 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 桓圭衮冕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迹累:重叠
B.所以彝鼎而被弦歌者铭:铭记
C.以相人遗:留给
D.世有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州昼锦堂记”的"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人,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C.“卿” 古代既可指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又可作为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还可作为古代夫妻互称。
D.《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其中只有《史记》是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C.作者虽未登“昼锦堂”,却为能诵读魏国公之诗而高兴,因钦佩其为人而写此文。
D.本文主要叙述韩琦年轻时即高中科举,当时很有声望,虽身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我夸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3分)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赵,处于聊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存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问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杰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召相,令之曰:
“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养邑。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说有可以一切:犹言有一条权宜之计。
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力田作,不得暖衣余食疾:疾病
B.一日约,身为粪土倍:违背
C.君之骏马外厩盈:充满
D.诸侯皆养邑致:献出

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秦子异人质赵 君幸赵王
B.王后无子而有子水浅而舟大
C.宁于太山四维 皆出于此乎
D.王召相 今其智反不能及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吕不韦谋略的-组是 ( )
①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聊城 ②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
③说秦王后弟阳泉君 ④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
⑤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 ⑥使边境早闭晚开

A.①②⑨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吕不韦以商人特有的敏感,看到了公子异人未来的价值,确定他的投资策略:扶立国家君主,掌握国家政权,泽遗后世。
B.吕不韦对秦国的政治现状、异人的家庭状况作了具体分析,深思熟虑,倾力辅佐公子异人, 实施他的投资计划。
C.吕不韦洞察到华阳夫人的潜在需求,游说阳泉君,说服华阳夫人亲自赴赵接回异人,立其为子嗣,促使秦王最终立异人为太子。
D.吕不韦预期到事情的变化,巧妙安排,运筹得当,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实现了自己荣华富贵的梦想。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
(2)王后悦其状,高其知
(3)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①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②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③,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一段时间。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过郡邑,核吏治,民隐咨: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不足,不够
C.或原吉背初议尤:错误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平息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移驻蕲州顷,烟炎张天
B.九载满,蹇义皆宴便殿嬴而不助五国也
C.言者劾大臣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
D.退则恂恂无预者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C.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郑雍,字公肃,襄邑人。进士甲科,调兖州推官。韩琦上其文,召试秘阁校理、知太常礼院。英宗之丧,论宗室不当嫁娶,与时相忤,通判峡州,知池州,复还太常礼院,历开封府判官。
熙宁、元丰间,更制变令,士大夫多违己以求合,雍独静默自守。改嘉王、岐王府记室参军。神宗末年,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凡在邸七年,用久次,以转运使留。宣仁后知其贤,及临政,擢为起居郎,进中书舍人。
邓润甫除翰林承旨,雍当制。制未出,言事者五人交章攻之,换为侍读学士。雍言:“二职皆天下精选,以润甫之过,不当革前命;以为奸邪,不当在经幄。今中外咸谓朝廷姑以是塞言者,如此则邪正何由可辨,善恶何由可明?若每事必待言,是赏罚之柄,不得已而行,非所以示信天下之道。”润甫仍为承旨。周穜乞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庙,雍言:“安石持国政,不能上副属任,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今穜以小臣辄肆横议,愿正其罪。”从之。
使契丹还,徙右谏议大夫,言:“朝廷重内轻外,选用牧伯,罕辍从班,以阅轻浅者充员,不复为来日虑。愿自今稍积资望,以渐试之。”吴中大饥,方议振恤,以民习欺诞,敕本部料检,家至户到。雍言:“此令一布,吏专料民而不救灾,民皆死于饥。今富有四海,奈何谨圭撮之滥,而轻比屋之死乎?”哲宗悟,追止之。侍御史贾易沽激自喜,中丞赵彦若懦不自立,雍并论之,遂罢易,左转彦若,以雍为中丞。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不许。
刑部谳囚,宰执论杀之,有司以为可生,不奉诏,得罪。雍言:“是固可罪,然究其用心,在于广好生之德耳,若遽以为罪,臣恐邻于嗜杀。今使有司欲杀而朝廷生之,犹恐仁恩德意不白于天下,而况反是者哉!”哲宗纳,囚遂得生。
元符元年,提举崇福宫,归,未至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 第一百一》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转运使留秩:官阶。
B.以润甫之过,不当革前命薄:轻微。
C.以阅轻浅者充员,伐:惩罚。
D.哲宗纳,囚遂得生嘉:赞赏。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B.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C.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D.二王既长/犹居禁中/雍献四箴/规戒且讽/使求出外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雍任人唯贤。在兖州推官的任上,曾上表推荐韩琦,韩琦官至试秘阁校理;在邓润甫的任免上,他力排众议,使邓润甫得以担任翰林承旨一职。
B.郑雍凡事从大局出发。认为朝廷用人“重内轻外”,不利于国家长远利益,应该逐渐积累资质和威望;在救灾和清查户籍的问题上,主张把救灾放在首位。
C.郑雍忠直守正。在国家法令多有变更的情况下,他不违心地去迎合,静默自守;他坚决反对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弹劾侍御史贾易和中丞赵彦若。
D.郑雍为政有好生之德。在审理囚犯的时候,刑部与下属官吏产生分歧,刑部判定囚犯死罪。郑雍支持下属官吏,主张要弘扬好生之德,最后囚犯得以活下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先帝神明,远而弗用,则其所败坏,可胜言哉!
(2)雍辞曰:“中丞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非所以厚风俗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