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通过三次战争耗尽了荷兰的贸易和海军实力,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模式。英荷战争的导火线是
| A.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 B.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
| C.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 | D.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俄德议会制度都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俄德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 B.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
| C.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 D.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
某发明家的阿姨对他说:“我从来没看到过像你这么游手好闲的男孩……你已经半小时没有说话了,只会打开壶盖再盖上,现在又拿一个咖啡杯和汤匙放在上面观看蒸汽怎么从壶口冒出,并且去盛接及计算有多少水滴。”这位阿姨没有想到,这位发明家的“无聊”举动,竟促成了人类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一次转变。这项转变即
| A.开辟新航路 | B.启蒙运动 | C.第一次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了他
|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 B.要求由哲学家管理国家 |
| 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 D.主张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