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包世臣记载:“今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上述史料反映的情况是( )
A.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
B.松太地区的棉纺织业水平迅速下降 |
C.棉纺![]() |
D.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
明休宁人汪镗,去“海上业贾”,终于“饶裕自若”,“生子五人,皆强干能世其业”,但他在临终时仍叮嘱其子:“吾家世着田父冠,吾为儒不卒,然麓书未尽蠹,欲大吾门,是在若等……”。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徽州地区比较普遍,这一现象
A.导致了重农抑商 | B.使儒学统治地位确立 |
C.提高了商人的的地位 |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 B.专理刑狱,职能专一 |
C.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 D.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
明朝永乐帝时创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在18世纪上半期也形成了内阁制。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叫首辅,英国内阁长官叫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一个 | B.两个 | C.三个 | D.四个 |
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都城
①通运输比较便捷
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保持一致
③逐渐东移近海
④明成祖迁都的北京缺点是“远饷近虏”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一般认为,唐朝以前,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实行“诸应分田者及财物,兄弟均分”。明清更是规定:在分配遗产时,“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非婚生子),依子数量与半分”。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
A.庶子与嫡子关系趋于平等 | B.三纲五常观念受到冲击 |
C.嫡长子继承制逐渐解体 | D.妻妾逐渐处于平等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