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妖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②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率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③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④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⑤也,犬血可破。”如公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橐:一种口袋。③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④关: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⑤翳形术:即隐身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觇之觇:暗中观察 |
B.倚剑危坐危:端正 |
C.烛之,则纸人烛:用烛光照 |
D.卜之而爽爽:心里踏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乃自卜今君乃亡赵走燕 |
B.才及地,急击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审视,则土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D.皆为犬血模糊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
C.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
D.作者在文中批评了痴迷巫术的人,谴责了用巫术害人的人,这表明作者的思想相对于所处的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
(3)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人也。禹性笃厚节俭。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又以田宅推与伯父,身自寄止。
永平八年,举孝廉,稍迁;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步。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楫而过。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美德怨恶,莫不自归焉。
元和二年,转兖州剌史,亦有清平称。三年,迁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阳坡,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有小谴,禹令自致徐狱,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莫不震肃。
永元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
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五年,以阴阳不和策免。七年,卒于家。
《后汉书•张禹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傍多良田,而堙废莫修 /吾所以为此者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C.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 /欲以棺椁之大夫礼葬之
D.乃诏禹舍宫中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禹有政绩的一组是()
①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受
②禹为开水门,通引灌溉,遂成孰田数百顷
③劝率吏民,假与种粮,亲自勉劳,遂大收谷实
④后岁至垦千余顷,民用温给
⑤吏民希见使者,人怀喜悦
⑥及行还,禹特蒙赏赐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禹为人忠厚,别人送来的为他父亲办丧事的财物,他一概不收;为了节约,他把田地房屋都给了他的伯父,自己寄居在伯父家里。
B.张禹当官为民,任扬州刺史时,亲自察验,纠正了许多冤案;担任下邳相时,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老百姓能温饱自给。
C.永元十五年,皇上要南巡祭祀江陵的园庙,张禹认为皇上不应该冒险到太远的地方去,于是派驿使送去劝谏的奏章,皇上走到半路就回来了。
D.张禹深受邓太后器重,在朝中的地位超过了三公,因制定政策有功,被封为安乡侯,后又因身体不适,被免去了这一爵位。
四、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
译文:
②历行郡邑,深幽之处莫不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
译文:
③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不韦字公先。父谦,初为郡邮。时魏郡李暠为美阳令,与中常侍具瑗交通,贪暴为民患,前后监司畏其援,莫敢纠问。及谦至,部案得其臧,论输左校。谦累迁至金城太守,去郡归乡里。汉法,免罢守令,自非诏征,不得妄到京师。而谦后私至洛阳,时暠为司隶校尉,收谦诘掠,死狱中,暠又因刑其尸,以报昔怨。
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①!”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暠于诸陵间,不克。会暠迁大司农,时右校刍廥②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廥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达暠之寝室,出其床下。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留书而去。暠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戟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暠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呕血死。
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士大夫多讥其发掘冢墓,归罪枯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子胥虽云逃命,而见用强吴,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郢,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强雠豪援,据位九卿,城阙天阻,宫府幽绝,埃尘所不能过,雾露所不能沾。不韦毁身燋虑,出于百死,冒触严禁,陷族祸门,虽不获逞,为报己深。况复分骸断首,以毒③生者,使暠怀忿结,不得其命,犹假手神灵以毙之也。力唯匹夫,功隆千乘,比之于员,不以优乎?”议者于是贵之。
[注] ①子胥父伍奢为楚王所杀, 子胥复仇,鞭平王之尸。②刍廥,堆柴草的房子。③毒,苦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谦至,部案得其臧 案:审理
B.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 靡:没有
C.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 值:逢
D.邀暠于诸陵间,不克。克:胜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暠又因刑其尸
相如因持璧却立
C、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乃日夜飞驰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是描写苏不韦报仇和李暠防备的细节的一组是()
A、①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
②会暠迁大司农
B、①夜则凿地,昼则逃伏
②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
C、①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
②归乡里,私掩塞冢椁
D、①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
②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不韦的父亲苏谦与魏郡人李暠有仇,李暠知道苏谦私返洛阳后,便逮捕了苏谦,严加拷问。苏谦在狱中去世,而李暠仍不解恨,对苏谦的尸体加刑,以报宿仇。
B.苏不韦知道李暠有所防备,无法报仇,于是赶到魏郡,掘开了李暠父亲李阜的坟墓,割下李阜的脑袋,以祭典于父亲的墓前。李暠将此事上奏皇上,请辞回乡,悬重赏追捕苏不韦,但一连几年没抓到。李暠既伤心,又恼怒,导致病发吐血而死。
C.后来,苏不韦遇皇上大赦天下得以回家。除了任城人何休和太原人郭林宗把他比作伍子胥,士大夫始终认为他发掘别人的祖坟,归罪于死人,不符合古义。
D.太原人郭林宗认为苏不韦以匹夫之力,建立了远远超过万人军队的功绩,超过伍子胥,这是值得称颂的,但他毕竟没有手刃仇人,还是令人惋惜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南公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麋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1)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以是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龙丘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任延传》)
6.下列对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书记,致医药致:送去
B. 遂署议曹祭酒署:暂任
C.民常告籴交趾籴:买卖粮食
D.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暴害:残暴凶恶
7.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②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B.①辄分奉禄以赈给之②九真俗以射猎为业
C.①敬待师友之礼②既之武威
D.①延乃令铸作田器②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百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延就任会稽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些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也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C.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到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开荒垦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诫他的要好好侍奉好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的观点。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译文
(2)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译文
(3)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王①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
「注」①“王”为秦庄襄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魏急而公子不恤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项羽本纪》)
B.使者致信陵君之命
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
C.使使者谢安陵君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魏公子列传》)
D.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蔺列传》)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死,终不敢行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B.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C.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D.困于思虑,失言于君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毅然回国,表现了信陵君的深明大义。
B.信陵君久攻管城不下,派人给安陵君施加压力,态度强硬,但安陵君以国家大义、父子之伦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表明了坚持的态度。
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担心得罪信陵君而招来祸患,因此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品德。
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致使秦人施计成功,信陵君被魏王猜忌,于是称病不理政务,日夜沉迷于酒色,几年之后去世。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
(2)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
(3)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9题。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回:“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曰:“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日:“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宫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先生之辞辞:言辞 B.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陋:浅薄
C、公且安坐安:安心地 D.余志而著之志:有志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
B.擅言祸灾以伤人心 厚求拜谢以私于己
C.吾闻古之圣人 二人即同舆而之市
D.卜于长安东市 游于卜肆中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之所以同宋忠到卜肆,是因为他想见识一下卜者中圣人的风采。
B、宋忠、贾谊听了司马季主的理论,认为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因此很不以为然。
C、司马季主认为,从披发童子不能解释日月之食这件事,可以说明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D.司马季主的话说中了当官者的要害,所以宋忠、贾谊二人神情惆怅,说不出话来。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
译文:
(2)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译文:
(3)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