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共15分)
材料一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材料二 美国人民称颂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也是第一人”。
材料三

请完成:
(1)材料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除“平定三藩之乱”外还有哪些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举措?
(2)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华盛顿一生的主要功绩
(4)康熙帝时,历史天空中折射着落日的余辉,几乎同一时期华盛顿却以利剑划破了沉重和黑暗的黎明。试分析其后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走向出现怎样的差异?谈谈你对“余辉”和“黎明”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三大革命”。
(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材料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
(2)各举一例说明在“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八五”计划期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美国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并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结束到 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特征的形成原因。
材料三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日本史》
(2)据材料四,指出日本20世纪80年代对外政策的变化,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对当时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五据美国《市场观察报》2010年11月13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13日在横滨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举行了会谈,重申美日同盟关系,并称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还称赞双方关系是 “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腾讯新闻网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据此,你认为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 E1,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二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一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2)邓小平为什么说“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3)列宁和毛泽东都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由此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一一《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土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
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它们的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