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3:(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4:(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2)材料2中的“上”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3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3、4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8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经历了近一百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首次取得成功的是哪一次革命?
③马克思主义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
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教材43页
材料三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著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时表现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哪一特点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什么?这次运动的最主要意义是什么
(4)结合三则材料,简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内的经济建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
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我国实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以史实说明。
(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大国实力对比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外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2分)许多研究者认同,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充分组织与动员、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 重要观点。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厂方将不受理工人一切无理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为此,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材料二纪德在《访苏归来》后编中引用了一段当时一位莫斯科郊区农民的日记:“12月4日,新政府突然硕布了粮食征集制法令,要求我们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我有点担忧。12月11日,上面来了征粮队,由10多人组成,每名队员都带有步枪。部居的大娘告诉我,征粮队刚才在一户人家里搜粮食,发现男主人一藏根,就把他给枪毙了。12月12日,他们终于来到了我家,把我家里的粮食都拿走了……他们给了我500卢布,什么东西都买不到!……我们都团结在苏维埃周围,列宁万岁!苏维埃万岁!”
(2)列宁曾经说:“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结合材料二,列宁的“不同办法”指的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在列宁这一思想影响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和中国呈现了怎样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3)根据材料三,中国30年的发展和2008年后继续前进主要依赖于哪些条件?

(9分)阅读有关美国国父华盛顿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乔治·华盛顿主要生平年表
①1774年,42岁,作为弗吉尼亚议会的代表,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1775年,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
③1776年,率军解放波士顿。1776年,签署《》,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成立。
⑤1781年,率军取得约克镇战役胜利,并接受英军投降,北美战场结束。
⑥1783年,51岁,在《巴黎和约》通过后解甲归田。
年,主持费城制宪会议,在会议通过《联邦宪法》后,再次踏上归程。
⑧1789年,57岁,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⑨1793年,再次当选为总统。
⑩1796年,64岁,发表“告别词”,次年回到维农山庄,安享晚年。
材料二乔治·华盛顿1796年,"临别赠言”(节选)
如果人民的意见认为,宪法上的权限分配或限制,在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我们应当照宪法所规定的办法予以修改。但我们不可用僭权(意谓采用篡权等不正当手段)的方式予以更改,因为,这种方法固然可能把某一事件办好,但自由政府也往往由于这种方式而遭到毁灭。所以使用这种方式,虽然或可能得到局部的或一时的好处,但此例一开,一定永远抵不过它的破坏力。
(1)请完成材料一中画线部分的填空。
(2)请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材料一中华盛顿的全部活动进行分类(必须写出分类标准,主要活动则只需填写相应的序号)。
(3)请举一例说明《联邦宪法》中的“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之处。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华盛顿对这种“不合理”之处的态度?华盛顿采取这种态度主要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4)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中常用的评价手法。请从道德评价角度对华盛顿“三进三退”扼要地表明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