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民国初年的传单,其最大的史学价值在于:
A.足以证明袁世凯的专制祸国殃民 |
B.能够说明当时的工商业极为萧条 |
C.可作为研究五四运动的一手材料 |
D.印证了白话文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
据《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那时上海已经陷落,国民党军队正向南京败退,完全溃不成军。这些轻易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的胃口,东京政府于12月22日提出一套新的更加苛刻的要求。蒋政府对这些要求不予答复,于是东京在1938年1月宣布它决心‘消灭’国民政府”。下列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 |
B.国民政府不懂国际惯例导致日本侵华 |
C.日本想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中国问题 |
D.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
毛泽东说:“当资产阶级追随着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的时候,革命是如何地前进了;及至无产阶级(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最能说明这
一论断的是
A.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 B.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 D.反围剿失利和红军长征 |
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局部)内容的比照。两者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目 |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
考试内容 |
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
A.社会制度的不同 B.考试内容的不同
C.经济形态的差异 D.服务对象的不同
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而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圣母形象的这种变化反映了
A.神性在艺术造型中的体现 |
B.人体缺陷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化 |
C.人性在艺术造型中的觉醒 |
D.造型艺术开始从世俗走向神殿 |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等待戈多》的面世以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荒诞剧的形式为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反映的是
A.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 |
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 |
C.街头流浪汉、残疾者或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