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爆发因素的角度看,海湾战争与二战后历次中东战争的主要相同之处有
A. 大国的卷入、宗教的冲突 |
B.宗教的冲突、民族问题 |
| C.土地等资源的争夺、民族问题 | D.土地等资源 的争夺、大国的卷入 |
下图是江西婺源县水岚村少年詹庆良1949年9月23日的一则日记。对此推断合理的是
| A.“三大邻国”有误,应为美苏居中调停 |
| B.当时国共两党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 |
| C.作者身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 |
| D.日记所载不符史实,当属作者主观臆造 |
下表为1894年、1914年的外国资本在华资本结构图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
| 业别 年份 |
工业 |
交通业 |
商业 |
金融业 |
合计 |
| 1894年 |
2791 |
2615 |
9284 |
6680 |
21370 |
| 1914年 |
37690 |
64435 |
67968 |
14515 |
184608 |
A.1894年后因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外国资本急剧膨胀
B.外国资本的扩张导致中国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一战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达到近代时期的最高峰
D.列强的在华投资中交通业和工业比重上升较快
“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
| 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
| 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
| D.通俗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普遍推广 |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一而蜀次之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唐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加强 |
|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
| C.盐铁经营促进了扬州城市发展 |
| D.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