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裴炎,字子隆。宽厚,寡言笑,有奇节。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不举,服勤十年,尤通《左氏春秋》。举明经及第。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改中书令。旧,宰相议事门下省,号政事堂,长孙无忌以司空、房玄龄以仆射、魏徵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炎,以中书令执政事笔,故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日:“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宜存至公,不容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日:“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 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餐日:“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辨之,后日:“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日:“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日:“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①之赢。初,炎见裴行俭破突厥有功,沮薄之,乃斩降虏阿史那伏念等五十余人,议者恨其娼克②,且使国家失信四夷,以为阴祸有知云。睿宗立,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儋石:一石米。②娼克:妒忌别人的才能,想在别人之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徵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B.后已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 豫:参与
D.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籍:登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裴炎“有奇节”的一组是 ( )
①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不举
②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
③刘稀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④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
⑤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⑥炎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炎考取功名后,在高宗到东都去时,辅佐太子。在太子监国时,又在东宫参与处理政事。
B.武承嗣向太后提出给武家的祖先追封王位,裴炎的劝阻虽然阻止了这件事,但也让太后很不高兴。
C.徐敬业造反后,裴炎虽然看不起他,却也在太后面前为他辩解,最终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D.裴炎精通《左氏春秋》,敢于伏义执言,但他也曾经因为嫉妒别人的功劳而做出了不明智的事情,这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
4(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选自《孟子》)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刘神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译文:
②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
B.已而去鲁,斥乎齐去:到达 |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辟:偏僻 |
D.吾即没,若必师之没: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斥乎齐,逐乎宋、卫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
B.处虽辟,行中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
C.与语三日,授之以政。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吾即没,若必师之 |
断句。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翻译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洧南居士传
归有光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次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贡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庀马政。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画,皆切子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爱其仁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 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讟者鲜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着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户部乃次居四次:次序 |
B.却礼币之赠却:拒绝 |
C.丁内艰,服阕阕:终了 |
D.收恤姻党,字孤寡 字:抚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洧南居士年轻时候就有才名,文章写得好,户部曾想举荐他,但他却不愿意官位列在他父亲的前面;很长时间,居然考试不中。 |
B.清苑百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乡试中举后,都替居士有这样优秀的后人而高兴,他的孙子到巩昌任职以后,深得太守器重。 |
C.洧南居士为人刚直,对族人子弟要求极严,常有人因过错而遭其鞭打,但族人子弟都很敬重信服他,即使受责罚也很少有人怨恨。 |
D.归有光与洧南居士的孙子杜化中是同科进士;归有光为邢州司马时,根据洧南居士堂兄孟诗的有关叙述,为洧南居士作家传。 |
.请根据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议论,概括洧南居士的主要品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
(2)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
(3)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必欲有以自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宣考岑考: 拷问 |
B.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苍头:奴仆 |
C.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俯:下跪 |
D.宣悉以班诸吏班:分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升车而去穷山之高而止 |
B.乃悉收系剧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因格杀之因坐法华西亭 |
D.幸思自安之宜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宣不畏豪强,执法如山,在担任北海相时,他杀死公孙丹父子,因为公孙丹为迷信而滥杀无辜并且有勾结海贼的嫌疑。 |
B.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不仅得了钱悉数分发给部属,水丘岑因杀宗党身陷囹圄,董宣也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 |
C.董宣虽然嫉恶如仇,但并不是一味诛杀。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 |
D.文章有主有辅,有详有略,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董宣的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原文略有改动)
【注】①象:舜的同父异母弟,曾多次图谋杀害舜,舜都不计较。舜继位后仍封象为有鼻国国君。②有鼻:地名。③管、蔡:周武王之弟,因作乱被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肇:创建 |
B.举而不敢废也举:祭祀 |
C.斥于唐,而犹存于今斥:斥责 |
D.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殆:几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请记于予游于赤壁之下 |
B.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
C.吾将以表于世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D.而君子之修德吾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祠是特为纪念舜的弟弟象而修建的庙堂,作者认为,对舜是可以修建祠纪念的,但对象的祭祀却存有异议。 |
B.作者由象当初的不仁到最后世代受到苗族百姓祭祀这一事实,从而得出“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至善的品德可以感化天下所有人”的结论。 |
C.舜不仅以自身崇高的品德感化了象,而且在封象之后派遣官吏帮他治理国家,从而使象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 |
D.文章善用对比进行说理,入象祠被唐人毁坏而在苗族得到祭祀,以此论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象 之 不 仁 盖 其 始 焉 耳 又 乌 知 其 终 之 不 见 化 于 舜 也 象 犹 不 弟 不 可 以 为 谐 进 治 于 善 则 不 至 于 恶.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2)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友谅以舟师来寇寇:敌人 |
B.缚尽裂缚:捆绑的绳子 |
C.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擢:提拔 |
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盍:何不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④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
B.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
D.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2)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