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 |
B.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 |
C.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 |
D.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 B.兴办教育 |
C.克己复礼 | D.礼法并用 |
《庄子•天下篇》记载:“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这段话描写的应该是
A.老子 | B.孔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
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说:“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由此判断,他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主要依据是
A.能否抵御周边外敌入侵 | B.能否加强中央集权 |
C.能否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D.能否镇压地方叛乱 |
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由此可见,元代行省是为了
A.强化君主专制 |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C.缓解民族矛盾 | D.提高汉族官僚地位 |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是指
A.隋朝 | B.唐朝 |
C.宋朝 | D.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