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⑴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⑵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⑶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⑷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侧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材料五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你认为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有何主张?图1图2的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相似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 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城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二, 指出洋务运动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和意义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其主要原因?
(3)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单位:亿马克)
年份 |
世界贸易总额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1850年 |
145 |
33.8 |
15 |
21 |
12.8 |
1870年 |
374 |
91.8 |
45 |
42 |
34 |
材料二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了3/5。
材料三(英国)煤产量从1850年的4900万吨增至1870年的1.1亿吨。铸铁产量由1840年的140万吨增至1860年的380万吨。钢产量1870年达到22万吨。动力机械由1840年的35万匹马力增至1870年的90万匹马力……1850—1870年的棉花消耗量由5.88亿镑增加到11亿镑。
——以上材料均引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根据材料一,指出1850—1870年各国贸易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中英国生产和贸易发展状况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钦定宪法,规定)国王人身不可侵犯……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上议院与下议院)共同行使之。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经任何一院或国王否决的法律草案,不能在同样会议上重新提出……。
——引自《德国史文献》
材料二普鲁士资产阶级建立了进步党,他们在议会讨论军费预算时进行反对,使预算未获通过。1861年,新即位的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时,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违背宪法规定,无视议会决议,强制进行兵制改革和使用军费开支,从而与议会中以进步党为代表的反对派发生了尖锐冲突,这就是德国历史上的“宪法纠纷”。直到萨多瓦战役那一天,议会进行改选,拥护俾斯麦的保守派获得多数,进步党失去优势。
——引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1850年的普鲁士宪法上述内容有何特点?其说明了什么?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材料一指出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做法哪些方面不合宪法?
你如何看待评价在“宪法纠纷”中俾斯麦的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柏利(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建交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引自[美国]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欧美诸国,……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寮(liáo)为中心,……推行振兴国有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引自[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改革的动力是西化……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则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引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谓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据材料一,指出1853年在柏利访日后,日本社会出现的明显变化。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及其学习西方的特点。
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治维新的目标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