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
请同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 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哪些?(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本来可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国民党没能抓住这两次机会,不得不退据台湾。请回答:
(1)第一次机会指的是什么?国民党是如何失去的?
(2)第二次机会指的是什么?国民党又是如何失去的?
(3)这两次机会的丧失对国民党自身和中华民族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4)今天,国民党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时,还面临着哪些重大障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国之道,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之,所欲而必达。
——(明)《叶适集》卷二
材料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均不识时务。今人民繁庶,食众田寡,出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据《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田,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据《清高宗实录》
回答:
(1)材料一认为明初提倡“民多”有哪些益处?作者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其根源是什么?这种趋势对国际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刺,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舍作社的决议》指出:“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就是中国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原本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事情,现在不到一个五年计划就提前完成了。
材料三: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并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
材料四: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一一“五个一号文件”。
请结合材料指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农村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党和政府关心农民生活、重视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9世纪中期至甲午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概述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方面的表现,并分析这些表现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