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
材料二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2)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4)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化(现代化),是当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角度之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重大历史史实。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化的应有之义,而且直接为中国实现近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试举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3)有学者提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其中你认为向下沉沦的过程实质是什么过程?请举二个史实加以说明。
(4)根据上述探究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征。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民主”一词出现60多次。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在这条道路上作了长久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材料二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权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1905年8月)
材料三对于抗日任务,民主也是新阶段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民主即是为抗日。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
——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37年5月8日)
材料四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遭到践踏。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一直在努力发扬民主。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做。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内容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创立民国的构想(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开展民主建设的目的和表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说明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断努力。
(5)从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历史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经济的工业化推动着社会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从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近代工业化(早期工业化阶段),一是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季直(注:张謇1853-1926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1929年)
材料二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1936年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官僚资本
1.84
42.2
2.22
12.0
民族资本
2.51
57.8
16.32
88.0
合计
4.35
100.0
18.54
100.0


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1936年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人教版)
材料三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2年,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工业化奠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1953-1957年,“一五计划”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第三阶段,1958-1978年,工业发展动荡曲折的过程;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工业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
(1)材料一中胡适说张謇“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体史实分析张謇成为办民族企业 “开路先锋”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结束后的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结束后十来年,中国民族资本(私营)的发展变迁。
(4)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年—1978年中国工业发展动荡曲折的过程中,工业建设出现过那些方面的失误?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思想取得哪些突破,从而推动了工业化发展?
(5)通过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分别有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华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讨论如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这两朝在选官程度上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汉、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