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
材料二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2)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4)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罗斯福的中国大国地位观集中体现了他的国际关系理念——集体安全的思想,……与威尔逊国际联盟不同的是,罗斯福倡导的联合国是以“警察委员会”作为支柱,他设想把世界划分为几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一个或几个大国维持秩序,这些大国在本地区具有特殊的权利和责任。……罗斯福认为,美、苏、英、中四个国家可以担当大国的角色,……中国在亚洲,尤其在远东地区发挥作用,而有关全球性的和平和安全问题,四大国将共同协商解决,这就是罗斯福的“四警”制思想。
——摘编自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
材料二依照罗斯福的对华军事思想,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仅是战时的需要,也是维持战后亚洲和平与安全的需要。由于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援助下,中国将不仅为反日本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也将因此崛起为一个军事强国,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屏障。
——摘编自赵志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中国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罗斯福在“集体安全”上的主张及其实现的途径 。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罗斯福扶植中国“大国地位”的表现。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近代一百多年中,中国人从初步认识和传播民主思想,到逐渐提出并尝试以改革或革命的手段建立某种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经过曲折的奋斗而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就是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孙中山关于建立民主宪政分三步过渡的思想,以及他的五权宪法思想,是极具特色的民主理论。而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关于未来国会制度与责任政府的构想,表明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民主制度的建设也有了自己略成系统的思想。
革命党和立宪派都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投入民主制度的建设。……他们先后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宪法性文件;进行了一系列革除专制积弊、开创民主新风的改革工作;建立起临时参议院,以作为民意机构。……但是,从袁世凯窃权的那一天开始,民主制度的实质内容就日复一日地被淘空。
——摘编自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与梁启超对待西方民主的异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的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并简述其理由。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并分析导致这一命运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大化改新于645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他们(日本新领导人)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赞成神道教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与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
1894年,他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中国帝国的惊人的胜利。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个劣势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它成为了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日本大化改新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的表现,概括日本能“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

甲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
乙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绪论(第一、二章略)

导论(一、二、三、四略)
第一编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第一章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三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18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第四章
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节
步入近代社会之初的新迹象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

一、经世派的崛起与关注“时务”
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开眼看世界思想的涌动
第七章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第八章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三节
晚清三次新政的出现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一、洋务、戊戌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后

二、晚清三次新政的比较研究
第十章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三、中国近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
第十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十三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二、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评析



三、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产生、发展及特点分析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前服务业已经存在,但是从事服务业的只有极少数专业生产者,或者更寻常地它是多数社会成年人的兼职活动。……工作从手工作坊移向工厂和办公室,于是产生了同样的专业化和分离过程,如更多工作制度化,更多的男女被吸收进全日制的职业中,像教育、甚至医药那种服务业,过去只限于家庭中进行,此时日益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了。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二大不列颠各部门国民收入表(单位:万英镑)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01
75550
5430
10320
1811
10750
6250
13110
1821
7600
9300
12200
1831
7950
11710
13340
1841
7990
15550
19690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三英国1938年至1984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表

产 业
1938年
1948年
1984年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第一产业
94.9
5.3
112.3
5.6
34
1.69
第二产业
871.6
49.1
973.9
48.9
721.5
33.2
第三产业
909.8
45.6
904.8
45.5
1415
65.2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材料四1944年英国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根据法令的规定,年龄从5岁到16岁的孩子接受全日制教育。目前英国有38000所中小学,1100多万孩子入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从公共基金得到免费教育。
1948年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建立。……英国居民从国民保健系统取得的医疗一般都是免费的,包括就诊、药品和住院。……1984年卫生保健部门的就业人数134.2万人,占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员总数的6.2%,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英国的商业部门包括国内和国外贸易,还有旅馆、餐饮和修理部门。1948年,商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是235.4万人,到1984年增加到334.2万人,增加了近一百万人,就业人数1984年比1948年增加了42%。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起,英国的无形贸易都是顺差,无形贸易的构成包括旅游收入、运输费用、保险收入、贷款利息、投资利润及侨民汇款等项劳务收入。
英国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经常由这些部门开始。但英国的经济危机程度,与同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较轻。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指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利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