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
下列关于亚里士多德评价正确的是
①他的哲学认识是从批判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问题开始的
②最大的哲学贡献是创立了逻辑学
③是逍遥学派的创立者
④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②③ |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了我国最高封建
统治者称谓的来历,该称谓最早出现于
A.公元前2世纪初期 |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
C.公元前3世纪初期 |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
孔子提出的君臣关系上,为臣之道不包括
A.不提倡愚忠 | B.忠君是有条件的 | C.互相有礼 | D.绝对服从 |
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人是指城邦中的所有群体 |
B.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 |
C.人的价值在于实现城邦的利益 |
D.人不能单独的生活 |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学问家、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历代人读他的著作,
都会为他的博学而感叹不已。但他也犯过无知的错误。他认为男人的牙齿要比女人多。亚里
士多德一生都未发现这个错误。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哲学上讲
是因为
A.他没有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
B.他忽视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C.他没有认识到矛盾具有特殊性 |
D.他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