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狐援说齐湣王日:“殷之鼎陈于周之廷,其社盖于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圈圈。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齐王问吏日:“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斫。”王日:“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日:“哭国之法斫,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日:“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革而国为墟。殷有比干,昊有予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斫之东阊,每斫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斫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衷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於危。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迭子之所以死之也。
赵筒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橹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筒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日:“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筒子勃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日:“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进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筒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第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直则枉者见矣见:通“现”,显露 |
B.后出也,满囹圄满:使……充满 |
C.狐援闻而蹶往过之过:拜访,拜见 |
D.赵筒子攻卫,附郭附:归附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王必勉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B.及战,且远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C.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译文:
(2)吏陈斧质子东阎,不欲杀之,而欲去之。
译文:
(3)筒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鼓而士毕乘之。.
译文:
用“/”给下列划线的文段断句。(只断8处,4分)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
B.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 |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
D.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 |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以区区之地 |
B.斯用兵之效也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吾尝终日而思也 |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 |
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南宋·陈善《扪虱新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颎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隋书•列传第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骁勇便弓马便:熟习 |
B.恐祸及己,诡对曰诡:欺骗 |
C.未睹其阙阙:宫殿 |
D.士卒且惰惰: 懈怠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吾以舌死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B.①弼乃获免 ②乃重修岳阳楼 |
C.①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 ②则齐国其庶几乎 |
D.①死且不恨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
(2)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贺若弼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并结合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①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②,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③,犹武夫④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⑤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⑤希:观望,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研究 |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事:奉事 |
C.于是下仲舒吏,当死当:应当 |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隆:尊崇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归而有忧色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
B.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C.仲舒以礼谊匡正 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
D.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
使得毕使于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王向董仲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
C.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
D.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
(2)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