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认识理,是要“即物穷理”,与“格物致知”。他说:只是推极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人能认识“理”,是“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通过格物,而豁然贯通,用事物去印证出心中具有的天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欧洲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地震。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人类就可以握住·自己的命运咽喉。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把这种世界观称为“理性主义”。
—《大国崛起》
材料三 李鸿章对船炮的过度专注和他对西方政治制度及文化的相对漠视,限制了自强运动的范围。他的这种态度,部分是源于他相信,除却武器之外,中国在任何事情上都超过西方;部分则由于他乃是负责军备和海防之大员的事实。他意识到中国有增强军事力量的紧迫需要,但却没有更大和更远的政治和社会的改造。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极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所说的“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又是什么?这种目的导向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宋明理学 经典力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不仅给予中国经济援助,抗美援朝期间还向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坦克、大炮等先进武器装备。但是苏联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向志愿军提供空中支援的要求。斯大林说,苏联空军不能进入朝鲜境内协同志愿军作战,那样将在国际上产生不好影响。
材料二:美国入侵朝鲜后,毛泽东在一封电报中指出,我志愿军赴朝作战“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指社会主义阵营),对世界都有利”。
材料三: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继续向中国提供经济军事援助。1959年,赫鲁晓夫以援助中国发展海军的名义,向中国提出建立由苏联指挥的中苏联合海军舰队的要求,遭到毛泽东的断然拒绝。毛泽东回答说:“事关到中国主权问题,一个字都不能谈”。不久,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所有援助。
材料四:毛泽东得悉苏联撤走了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专家和技术资料后,豪迈地说:“赫鲁晓夫停止向我们提供尖端技术,好极了!我们可以自己搞,接受了人家的援助,这笔帐是很难还清的”。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我国科技人员奋发图强,艰苦奋斗,1964年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的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援助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背景。材料一反映当时苏联对美国奉行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2)从材料一和材料三看,苏联对华援助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苏联停止对华援助的后果。
(4)奥运圣火4月5日传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1917年这里曾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这两次革命的性质分别是什么?请你用史实简要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对现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
材料五 2008年3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英国《泰晤士报》将北京奥运会与德国希特勒举办的奥运会相提并论答记者问时指出,该报把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的德国奥运会相提并论,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也是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侮辱。
(5)材料一中秦刚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再次崛起的原因。从德国崛起的曲折历程和中国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历史中你会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潮流?请举出四件重大历史事件来说明这一股历史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关于1873年俾斯麦对日本赴欧美考察团的谈话片断
“方今世界各国,虽皆声称以亲睦礼仪相交往,然彼此全系表面文章,实用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此之间所谓公法。虽号称保全列国之典章,然而一旦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与已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改变,若与已不利,则翻然诉诸武力,故无常规也。小国孜孜省顾条文与公理,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尽力保全自主之权,然遭其簸弄凌侮之政略,则每每几乎不能自主。是以(普鲁士)慷慨激奋,一度振兴国力。欲成为国与国对等之权实施外交之国。乃振爱国心,积数十载,遂至近年始达成所愿。”
——摘自远山茂树《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
材料2:“……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独自完成这个任务。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各国平等协商。……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
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应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
摘自江泽民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归纳指出俾斯麦对当时国际关系的判断。
(2)结合材料1简要评析俾斯麦有关国际关系的谈话。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的谈话对日本的影响。
(4)德国历史上曾出现了著名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他们是?其最突出的成果是?
(5)19世纪末,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请回答其原因是?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以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这些新大国总有一天会对世界军事形势和各国领土状况施加决定性影响。”(引自《大国的兴衰》)两个例子中崛起的新大国有哪些?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说明1890年崛起的情况和对世界的影响。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当时,尤其是十五世纪,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尽管他们的所有权还隐藏在封建的招牌后面,……
在十七世纪最后几十年,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失了。
材料二 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乡人口统计表

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十六世纪
337.5万
112.5万
十九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800万左右

材料三 19世纪欧美主要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
英国(1851年)
48
52
法国(1851年)
75
25
俄国(1851年)
93
7
美国(1851年)
87
13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农村居民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导致农村居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英国农村居民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