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蒲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去:离开 | B.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迁:调任 |
C.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表:表彰 | D.角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细:小 |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②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B.①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②非一士之略 |
C.①唐俭赞太宗建大策……非庸臣也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
D.①盖以信、靖而视哙、俭不,犹熊罴之与狸狌耳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独具慧眼,留住了能助刘邦成就汉业的人才韩信,使“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佳话。 |
B.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房玄龄认为只要留住杜如晦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
C.樊哙、唐俭等人虽然劳苦功高,但作者认为,他们不过是熊罴与狸狌而已,不是特殊人才。 |
D.大将韩信、宰相杜如晦那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萧何、房玄龄这一类人能够选贤进能,显得更重要。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2)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32分,选择题每题3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 |
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 |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 |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C.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马之千里者 | B.学于余 |
C.不拘于时 |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下面句子对课文《师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B.作者将那些童子之师和“传其道解其惑者”形成对比,认为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
C.第二段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这一现象,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
文言文翻译。(9分,每题3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圯上老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解释文中加点字
衣:下:
履:后:
异: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②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翻译: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
②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
解释加点字词
①金就砺则利②声非加疾也③而绝江河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其皆出于此乎 ⑥弟子不必不如师⑦则耻师焉,惑矣⑧不耻相师
划线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B.学不可以已 |
C.吾从而师之 | D.蚓无爪牙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