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觉广意薄乎?薄:微薄 |
B.明者睹未萌萌:开始发生,显现 |
C.可殄灭也殄灭:消灭 |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然:“燃” |
2. 下列“以”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超为假司马 | B.固以为能 |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
3.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 | B.因激怒之曰 会天大雨,道不通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
C.今虏使到裁数日 |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
唯大王裁其罪匈奴使来数日
4. 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鄯善国的国王广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恭敬完备 |
B.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你们和我都身在绝境 |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从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办法告密 |
D.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死了却不能扬名,就不是壮士 |
5. 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现班超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
C.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酒酣,因激怒之 |
D.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6.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己。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好:美丽 |
B.无![]() |
C.不能无怨望望:盼望 |
D.赐粟五百石,爵执赐:赏赐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②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了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指责楚平王的过错,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最终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
D.司马迁在文末启示后人,怨则生悲,无论身份贵贱,都不可使人产生怨毒之心,并强调隐忍以行,方可成就功名,伍子胥正因能“弃小义”,故而能“雪大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2)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3)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拜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阳都尉。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同“侥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 (《三国志·吴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 辟:征召 |
B.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赍:通“资”,钱财 |
C.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阴:暗中 |
D.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 寝:息止,搁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 |
B.依琮居者以百数敌数以轻船钞击 |
C.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后言次及之,琮对曰 |
D.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所获何可多致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
②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
③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
④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
⑤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
⑥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琮从桂阳运几千斛大米到吴地做买卖,当看到吴地粮荒危急时,就把大米救济当地士人;回桂阳后他又倾其所有,救济几百个逃难的中州士人。 |
B.全琮在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作干扰时,按兵不动,伺候吕范,一刻没有休息,等几千魏军出现在长江中心时,才出击攻打,大获全胜。 |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老百姓全都逃散了,许多将领要分兵抓捕百姓,全琮认为这一举动有得有失,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
D.全琮![]() |
译下面的句子。(共10分)
⑴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
⑵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每题3分,共9分)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 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之立疑疑:迟疑 |
B.襄王恶之恶:憎恶 |
C.不早图,恐后之后:落在后面 |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谷:给粮食吃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以破燕 / 敢以烦执事 |
B.出不能行,坐于沙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C.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D.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 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⑥田单之爱人,磋!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④⑤⑥ |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彪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用浩言。(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庄刺彪: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著作郎中 稍:稍微,略微。 |
B.道武季年,威严颇峻 季年:晚年。 |
C.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后患:以后的祸患。 |
D.必德我假道之惠 德:感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B.①道武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①未若假之水道 ②虽与之俱学,弗之若矣 |
D.①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
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
(2)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3)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
文言文阅读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选自《宋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姓怙势持官府怙:依仗、凭借 |
B.阴结党欲为内应阴:阴谋 |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
D.焚香南向拜舞南向:面对南方 |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④⑤⑥ | D.①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来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2)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