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己。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媚:讨好
C.不能无怨望望:盼望
D.赐粟五百石,爵执赐:赏赐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了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指责楚平王的过错,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最终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司马迁在文末启示后人,怨则生悲,无论身份贵贱,都不可使人产生怨毒之心,并强调隐忍以行,方可成就功名,伍子胥正因能“弃小义”,故而能“雪大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2)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3)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 ①锻炼:打铁。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祸害。

B.

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

常与寒士角:较量。

D.

其所有蓄:收藏。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儿戏害其国几捕系死

B.

轻死生重于画不患贫患不安

C.

人取去君我呼入

D.

譬之烟云过眼不知东方既白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其身

C.

富贵而厚于书

D.

庶几其乐而远其病也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

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

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

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深 虑 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其虑之未周欤? 虑:考虑、思虑
B. 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惩:惩罚,引申为灭亡
C. 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求:请求
D. 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几:通“机”,机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B.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C.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 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 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 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寥寥聱聱,声在囊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战!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覆而出之覆:遮盖
B.以声致人致:招引
C.若有告余者曰若:如果
D.仰而觉觉:察觉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卒见使于一鼠
(2)故不啮而啮私念其故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故”字不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故”字也相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故”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故”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遽死耶遽死:突然死去。
B.扰龙伐蛟扰龙:驯龙。
C.而二于物二于物:被外物分心
D.不能无失声于破釜失声:没有声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覆而出之 B.使童子烛之
C.橐坚而不可穴也 D.役万物而君之
5.本文主要说明的道理是:
A.老鼠虽然狡猾,但比不上人聪明。
B.人能役使万物而且做万物的主宰。
C.要多学些书,多记些知识,才能掌握道理。
D.做事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
6.翻译:
(1)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2)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岘山亭记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②。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③,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没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止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④。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记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知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圹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突出,高大的样子。②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任都督,镇守襄阳,有惠政。杜预:字无凯,西晋名将。③蔼然:丰厚,广大的样子。④史中辉:镇守襄阳的官员。光禄卿:官名,掌朝廷祭礼朝会等事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方晋与吴以兵争
②蔼然被于东汉之间者
③山故有亭
④所至有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至于风流余韵
②乃来以记属于余
③而袭其遗迹
3.“写《离骚》之极目者”中的“离骚”是指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蓍也。
译文:
②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译文:
5.对“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道(他们)是自喜声名的显著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要自己等待诚厚之人和有思考的人?
B.难道(他们)都是太喜欢自己名声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将用来等待诚厚之人而有深远的思考呢?
C.难道(他们)都喜欢声名而作了很多思考呢,还是对待自己宽厚周全而思考的长远呢?
D.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名声而作很多思考呢,还是(他们为此)作了周全而深远的思考呢?

6.文中谈到写此文的原因是(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7.有人评论本文写作特色说:“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者,绝世之文也。”意即文章有自然含蓄的风格特点。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③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④。”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⑤,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⑥。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质,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质,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⑦,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②官在鲁司寇:在,古义同“才”;司寇,管粮秣的小官。③三王:禹、汤、文王。④桡:弱。⑤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⑥政廷:执法官。⑦正法枉必死:正,指“君”或“主”;石渚为廷理,故为主法者。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无罪:不加惩处
C.还车而返还: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阿:私,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石渚辞曰……
B.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C. 不复于王而遁       子复事矣
D. 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给文中画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物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质,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